德国为什么最近敢肆无忌惮地挑衅中国?[得意] 德国政府去年七月发布的《中国战略》文件,将中国同时定义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这份文件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欧洲对华认知的复杂转向。 文件发布半年后,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已进入实质阶段,布鲁塞尔方面要求海关对进口电动车进行登记,意味着可能面临追溯性关税,这场贸易博弈正在重塑中欧经贸往来的规则边界。 仔细拆解德国战略文件,会发现三个矛盾维度,在气候议题上视中国为伙伴,在工业领域列为竞争者,在价值观层面强调制度性对手,这种精分式定位反映了德国经济界与政治界的认知裂痕。 2023年中德贸易额仍达2531亿欧元,中国连续七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大众、宝马在华业务贡献其全球营收超三分之一,这种深度嵌合让“脱钩”论调显得不切实际。 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施特拉克说得实在,“我们需要精准的风险管理,而非盲目切断关系”。这句话道破商界焦虑,既担忧过度依赖,更恐惧失去最大增长引擎。 在汉堡港码头股权风波中,中远最终获准收购24.99%股权,这个案例成为务实主义的胜利,在核心利益区划红线,在非核心领域展现灵活,往往效果更好。 当前中德关系正经历从“互补共生”到“合作竞争”的模式转换,德国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中国则需要更高水平开放破解围堵,今年上半年德对华投资逆势增长21%,说明市场在用资本投票。 新能源汽车领域呈现有趣镜像,德国车企需要中国市场维持规模,中国电池企业需要德国技术提升品牌,这种相互需要创造了新平衡点,让单边保护难以推进。 观察近期中德高层互动,从环境部长强调气候合作不可替代,到科技部门共建联合实验室,显示双方都在寻找竞争中的合作路径,这种务实交往将成为大国关系新常态。 理解中德关系要跳出“非友即敌”思维,电动车补贴争端背后是产业升级竞速;5G网络争议深处包含科技标准争夺,这些是两个制造业强国的必然碰撞。 看了近期德国对中国的政策,咱们再来看看网友们都是怎么聊这件事的。 "德国这个《中国战略》文件说白了就是既要赚钱又要立牌坊,合作和竞争那部分写得明明白白,就是舍不得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 "感觉欧洲现在心态特别矛盾,一边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一边又被老美牵着鼻子走,默克尔退休后,德国对华政策明显更跟着美国跑了。" "什么战略不战略的,最后还不是看利益?大众、宝马这些德企在中国多少工厂,他们CEO肯定比政客清醒。" "中国现在回应很有水平,不跟着吵架,你搞你的战略,我搞我的发展,RCEP签了,一带一路项目照常推进,这才是大国定力。" "其实没必要太在意别人怎么说,关键是把自家经济搞上去,咱们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现在有绝对优势,这就是最好的回应。" "德国现在国内问题一堆,能源危机还没完全解决,这时候出台对华强硬政策,有点转移矛盾的嫌疑。" "作为外贸从业者深有体会,中德贸易基本盘非常稳固,政客喊得再响,生意场上的老板们心里都门清。" "最近不是有中国车企在德国建厂了吗?这就是经济规律战胜政治操弄的最好证明。" "其实‘系统性对手’这个定位挺客观的,承认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具备平等竞争的实力,比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实在。" "关注到中国驻德大使最近几次讲话,语气不卑不亢,既讲明了立场也留了合作空间,这种外交姿态值得点赞。" "德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失去了领导力,俄乌冲突中完全依赖美国,这样的国家出台的战略,含金量得打折扣。" "建议大家都去看看德国《商报》的原文报道,比某些自媒体断章取义客观多了,其实文件里合作篇幅占了不少。" 面对欧洲对华政策的这种调整,我们是应该更主动地"走出去"深化合作,还是优先练好"内功"壮大本土产业链?您觉得下一步最关键的突破口会在哪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 信源:人民日报海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