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公开的这个作战模式相当不简单,基本就走了美国空军的路,已经让美军无路可走了!现在美军这边最大的问题是提出来的各种概念都已经被中国实现了,但是最麻烦的问题是美国人自己却搞不出来,不是下马就是还要遥遥无期的几年成熟一下! 不少人看完空军76周年那则微电影的压轴戏都有点懵——歼-20“威龙”、歼-16、攻击-11“玄龙”,这仨不都是亮相好几年的老熟人了吗? 凑一起飞一圈咋就敢当压轴大戏?甚至有人觉得,不就是新瓶装旧酒,把现成的装备摆拍一下撑场面。要是真这么想,可就完全没get到空军这波亮相的含金量了。 要知道,军事装备展示从来不是摆积木,尤其是放在周年纪念日视频最后压轴的画面,每一个细节都藏着门道,这三架老装备的组合,恰恰藏着中国空军作战模式的“质的飞跃”,更戳中了美军最疼的地方——他们喊了十几年的“未来空战”概念,我们已经实打实变成了战斗力。 先说说视频里那句关键对话:“威龙一号,玄龙08已达6位”“威龙一号收到,已与玄龙协同”。短短两句话,比任何华丽的解说都管用。 “玄龙”就是攻击-11无人机,“威龙”是歼-20,能让无人机精准报出“6号阵位”并完成“协同”,这背后的技术含量可比单独造一架先进战机高多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不同代际、不同类型的战机搞协同,简直是让安卓和苹果系统无缝互通还不卡顿,难度高到离谱。 歼-20是第五代隐身战机,歼-16是第四代多用途战机,攻击-11是隐身无人机,它们的通信协议、数据链标准、信息处理速度压根不是一个路子,要让这三者实时共享情报、统一执行战术,首先得打破“信息孤岛”,这第一步就难倒了不少国家。 更关键的是“谁指挥谁”和“怎么配合”的问题。视频里很明显,歼-20是这个组合的“大脑”和“眼睛”。 作为隐身先锋,它能靠着0.0001到0.001平方米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悄摸摸钻进敌方防空网,把预警机、雷达站这些关键目标摸得一清二楚。 但以前歼-20单打独斗时,得自己锁定目标、自己发射导弹,万一挂载的导弹多了,还容易暴露隐身性能。现在有了攻击-11当“忠诚僚机”,情况就不一样了。 双座版歼-20能直接指挥4到6架攻击-11,让无人机前出执行侦察、突防这些高危任务,自己躲在安全区域统筹指挥。 攻击-11本身也是个狠角色,无尾飞翼设计让雷达很难发现,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够得着远目标,2吨载弹量能挂精准制导武器,就算被敌方击落,也不用担心中员伤亡,性价比高得很。 而歼-16在这个组合里,就是“电子战高手”和“火力库”。它翼尖挂的电子干扰吊舱能覆盖多波段,干扰效果比美军的EA-18G还强,作战时先开足马力让敌方雷达“失明”、通信“中断”,给队友撑起一道电磁屏障。 要是遇到顽固的防空节点,歼-16还能发射鹰击-91反辐射导弹直接“硬摧毁”,这“软干扰+硬摧毁”的组合拳,能把敌方的防御网撕出大口子。 三者配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探测-指挥-打击”闭环:歼-16先清场,歼-20来侦察指挥,攻击-11去执行精准打击,最后歼-20再殿后收拾漏网之鱼。这种模式下,敌方只能陷入“看不见、联不上、拦不住”的绝境,这可不是简单的1+1+1,而是产生了远超3的战斗力。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就是美军早年提的“忠诚僚机”概念吗?还真没错,但关键区别在于:我们落地了,美军还在画饼。美军早在十几年前就喊着要搞有人机和无人机协同,最出名的就是X-47B无人机项目,当时吹得天花乱坠,说要搞舰载隐身无人机协同作战,结果折腾了好几年,因为技术难题太多,最后还是下马了。 后来又搞“协同作战飞机”CCA项目,直到2025年8月才让首款原型机YFQ-42A试飞成功,离形成战斗力还得好几年。 更尴尬的是,美军的协同还停留在“有人机指挥单架无人机”的初级阶段,像我们这样实现五代机、四代机、隐身无人机三者深度协同,他们连影子都还没见着。 支撑我们实现这个突破的,是两大硬核技术:数据链和人工智能。数据链就像战机之间的“超级微信”,不仅要实时传数据,延迟还得低于毫秒级,不然指令发过去,目标早就跑了。 要知道在高速飞行中,哪怕0.1秒的延迟都可能差出几公里,而我们现在能让歼-20的指令精准传到攻击-11,还不被敌方干扰,这通信技术已经站在了世界顶尖。 人工智能就更关键了,歼-20搭载的智能系统能自动给三个机型分配目标,比飞行员的反应还快,攻击-11还能自主判断战场情况,不用飞行员手把手操控,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协同”。 更值得说道的是,这个组合已经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实打实具备了全疆域作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