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西庐山石门涧景区的一潭清水被搅得沸沸扬扬——三名外籍游客脱得赤条条跳进水

夏日朗晴 2025-11-15 21:08:18

最近,江西庐山石门涧景区的一潭清水被搅得沸沸扬扬——三名外籍游客脱得赤条条跳进水潭“泡澡”,不仅无视岸边“禁止下水”的警示牌,还把救生圈当玩具扔来扔去,现场留下的香皂盒和泡沫,活像把自家浴室搬到了景区。这段视频被游客拍下后传到网上,瞬间点燃了网友的怒火,评论区里“没素质”“不尊重规则”的指责声铺天盖地,景区连夜发布道歉声明,可网友的火气哪是一纸通告能浇灭的? 这事儿最扎心的,是“规则被踩在脚下”的无力感。景区明明白白竖着警示牌,旁边游客提醒“不能下水”,这三个人却像聋了一样,自顾自搓背、玩水,仿佛在自家后院洗澡。更讽刺的是,他们挪用的救生圈是景区为游客安全准备的,结果被当成了漂浮玩具——这哪是“放松”,分明是“撒野”。有网友翻出类似事件:加拿大某湖泊边,印度裔游客在湖里搓背洗腋下,被当地人怒斥“这是游泳区不是澡堂”;安省沙滩上,有人挖坑“方便”后用沙子盖住,导致孩子不敢玩沙……这些行为背后,是部分人把“个人习惯”凌驾于“公共规则”之上的惯性。 有人替他们辩解:“可能是文化差异,他们国家习惯露天洗澡。”但文化差异从来不是突破底线的借口。在印度,恒河是宗教圣地,当地人洗浴是信仰仪式,可到了中国景区,山泉水潭是自然景观,不是公共浴场;在自家院子里光膀子没人管,但在景区脱衣洗澡,既破坏生态(香皂泡沫污染水质),又影响他人体验(游客花钱来看风景,不是看人洗澡)。规则的本质是“互相尊重”——你尊重我的环境,我才愿意接纳你的文化。就像有人调侃:“你可以在恒河里净化灵魂,但庐山的清泉不是你的澡堂子。” 景区的管理漏洞也难辞其咎。视频里,这三个人从脱衣到玩水,全程没人劝阻,直到泡够了才溜走。景区事后说“加强巡查”,可4月就有人拍到类似行为,直到11月视频发酵才道歉,这反应速度实在慢半拍。管理不是事后补“道歉信”,而是把规则立在事前——比如增加巡逻人员、安装监控提醒、对违规者当场劝离甚至处罚。规则若没有牙齿,只会变成一纸空文。 这起事件像面镜子,照出了部分人对“公共空间”的认知偏差:有人觉得“我是游客,就该被包容”,可包容的前提是“不越界”;有人把“松弛感”理解成“随便感”,却忘了松弛的底色是自律。文化可以多元,但文明没有例外——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到了别人的地盘,就得守别人的规矩。 说到这儿,想问问大家:你遇到过类似“把公共空间当自家后院”的行为吗?如果是你,会怎么提醒对方?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给“文明游览”支支招!庐山游泳 (案例来源:头条新闻)

0 阅读:6
夏日朗晴

夏日朗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