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四川总督赵尔丰被处决的罕见照片。镜头下赵尔丰紧闭双眼,已经没有了呼吸,一名刽子手正在清理现场。随后刽子手将他的头颅进行游街示众,并将其高挂三天。而他的家产也尽数充公。 这张照片拍摄的地点,就在成都皇城坝的明远楼前。说来讽刺,这里原本是科举考场,如今却成了刑场。赵尔丰那双紧闭的眼睛,再也看不到他曾经统治的这座城市正在发生怎样的剧变。 处决发生在12月22日。这个时间点很有意思,距离武昌起义已经过去两个多月,四川各地相继独立,唯独成都还在僵持。赵尔丰此时名义上已经交出政权,却仍然掌控着三千边防军。他这番举动有着自己的心思,在乱世之中,交出兵权就等于交出性命,这个道理他懂。 要说清楚赵尔丰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得从三个月前的"成都血案"说起。1911年9月7日,他下令对请愿群众开枪,当场打死三十二人。这个数字后来在革命党的宣传中不断被放大,但即便按照最保守的统计,这也足以让他成为四川民众眼中的刽子手。 不过,如果把赵尔丰简单地定性为"屠夫",可能又太过片面了。这个人在川滇边务大臣任上其实颇有建树,推行改土归流,开发边疆,连他的政敌都不得不承认其能力。但问题就在于,当历史走到十字路口时,能力越强的人,往往造成的破坏也越大。 当时的情况很微妙。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赵尔丰在11月27日宣布"四川自治",将政权交给咨议局议长蒲殿俊。这个举动看起来是顺应时势,实则留了后手——他依然掌握着最精锐的军队。用现在的话说,这叫"以退为进"。 但历史没给他这个机会。十二天后,成都发生兵变,蒲殿俊仓皇逃走。这时站出来收拾局面的,是尹昌衡。这个人物的登场,改变了赵尔丰的命运。 尹昌衡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他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却在清军任职,既是新军将领,又暗中与革命党往来。他能够迅速掌控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比谁都懂得在乱世中如何生存。 处决赵尔丰的决定,是在12月22日凌晨做出的,但这个决定的出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军政府内部争论得很激烈。有人认为应该暂时羁押,有人主张立即处决。最后是尹昌衡拍板:"不杀赵尔丰,不足以定人心。" 这个"人心",很值得玩味。当时成都城内,既有支持革命的新军,也有赵尔丰的旧部,还有观望的士绅。用赵尔丰的人头来震慑各方势力,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为此尹昌衡特意选择在皇城坝公开行刑,让尽可能多的人看见。之后又游街示众三天,更是为了彻底摧毁赵尔丰在四川的威信。这些做法,与其说是司法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政治表演。 赵尔丰的家产被充公,这笔钱成了新政府最重要的启动资金。据档案记载,光是白银就抄出十七万两,这还不包括古董字画。乱世之中,没有比这更快的筹款方式了。 处决赵尔丰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清廷已经奄奄一息。据说摄政王载沣听到消息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又一个。"是啊,当时每天都有官员被杀的消息传来,多一个赵尔丰,少一个赵尔丰,似乎已经无关紧要。 但这对四川来说却很重要。赵尔丰的死,意味着清朝在四川的统治彻底终结。用一个人头来划清时代界限,这代价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信息来源: 新京报|《赵尔丰 白发川督 断头蜀中》 文|绝对反冲 编辑|南风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