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实施一中政策? 中德关系最近这两个月,像是坐上了一辆刹不住的过山车,速度够快,震荡也够狠。 原本以为德国财长这趟访华能给双方紧张气氛降降温,结果看现在这架势,恐怕连飞机票都不用订了。 德方一边喊着要合作,一边却频频踩中中方红线,搞得中方也只能“以静制动”,一场接一场的高层访问不是延期就是取消。 关系紧张背后的问题不仅是外交辞令上的不合拍,更是涉及主权、经贸、司法底线的正面交锋。 最近三起事件把中德关系推向了一个相当微妙的转折点。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即将启程访华前,突然冒出一句“灵活实施一中政策”,还反对所谓大陆“武力收台”,这话一出,直接把原本安排好的访问计划打乱了节奏。 中方回应也很直接,只安排了与王毅外长的单场会谈,瓦德富尔觉得“安排不够热情”,于是干脆自己宣布推迟行程。 德国国内对此也不是一边倒的支持,社民党内部就有人公开批评,说这是在对华关系上发出“错误信号”,说明德国政府内部在怎么应对中国这个问题上根本没统一口径。 原本以为这事到此为止,谁知道德财长克林拜尔马上就被推上了“救场”的位置。 据德媒报道,他原定11月17-19日访华,试图通过经济合作来“软化气氛”,但就在准备出发的前脚,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就放话了,如果德中贸易再恶化,欧盟26国可能联合对华采取报复措施。 这边嘴上说来谈合作,那边又开始摆经济大棒,这种“嘴甜手狠”的操作,中方显然也看得一清二楚。 何况德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不是嘴上说放就能放的,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重新坐回了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双边贸易额高达1634亿欧元。 德国95%的稀土还得靠中国进口,这种结构性依赖不是靠一句“多元化”就能解决的。 更棘手的是德国议会最近还卷进了一场政治操作,直接挑战中国司法权,11月8日德国联邦议会竟然邀请“台独”分子沈伯洋出席所谓“柏林自由大会”。 不仅为其站台,还公然替他“喊冤”,仿佛德国国会可以越洋代行中国司法。 这事的背景不复杂,10月28日,重庆警方依法对沈伯洋以涉嫌分裂国家罪立案调查,其背后的“黑熊学院”早被国台办定性为“台独”训练基地,资金来源也指向外部势力。 这种人出现在德国国会讲台上,不仅是对中国司法权的挑战,更是赤裸裸地插手中国内政。 中方的反应显然不是嘴上说说,原本安排中的德财长访华计划,目前已被暂停,外交层级的沟通也被压到最低,包括外长层面的对话、战略事务交流等都被推迟。 更实质性的反制也已启动,比如取消与沈伯洋有关联企业的海关登记,等于是直接掐断其在大陆的经济活动空间。 可以预见如果局势继续恶化,下一个遭遇“冷处理”的,可能就是德方在中国的投资审查和稀土供应合作。 在德国国内,经济界的焦虑开始蔓延。汽车、半导体等传统制造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让他们对政界的“价值观外交”越来越看不下去。 不少企业高管私下表示,政治上强硬可以理解,但不能拿经济合作当筹码胡乱挥舞。 社民党内部也有人跳出来,直言默茨政府对华政策“缺乏战略理性”,每次对中强硬,最后受伤的都是德国自己的制造业。 其实翻翻历史就知道,这不是德国第一次在对华关系上“走偏”,早在2007年,时任总理默克尔会见达赖喇嘛后,中方立刻中止了包括德财长访华、人权对话在内的多个重要交流,直接导致德国企业在华市场份额下降。 那次教训原本该成为德国对华政策的重要警示,但从现在默茨政府的表现来看,显然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问题的根子其实很清楚,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对华政策讲究务实,既不轻易触碰敏感议题,也懂得在合作中求平衡。 但如今的德方越来越倾向于将意识形态挂在嘴边,对涉台、涉疆等核心问题反复“踩线”,还试图通过公开平台对中方施压。 这种操作对中方而言,已经不是“误会”或“误读”,而是赤裸裸的挑衅。 按目前的发展轨迹看,如果德国继续在“台独”议题上给平台、给话筒,德财长这趟访华恐怕连起飞都成问题。 更不用说中德之间正在推进的一些关键合作项目,像是稀土供应链、能源转型材料、投资审查机制等,都可能面临“被按暂停键”的风险。 中国方面态度也已经说得很明白,主权问题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王毅外长前不久在一次通话中就明确指出,中德关系要想稳定发展,德国必须停止为“台独”分裂势力提供任何形式的支持。 不然中方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做任何妥协。这话说得清清楚楚,留给德国政府选择的空间不多了。 德国经济已经连续三年处于低迷状态,通胀高企,制造业订单下滑,对外出口也开始放缓。 在这种背景下,对华政策如果继续激进,只会让本国企业“吃紧”,让经济“添堵”。 信息来源: 《央视有关“大陆可全球抓捕沈伯洋”报道引岛内关注 国台办回应》——中国台湾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