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在涉华话语权上不断的制造新靶向?它做好自己的事不好吗? 新加坡近期在涉华舆论场上不断“造靶”,并非单纯“没管好自己的事”,而是小国在极端地缘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升级。 新加坡“造靶”并非因为闲得慌,而是把“表态”本身当成一种廉价却高效的战略资源:通过不断设置新议题,让中美都觉得自己“还有争取空间”,从而在大国夹缝里换取最大化安全与发展红利。 只要中美竞争继续,这种“话题平衡术”就不会停止,外界不妨把它视为小国求生的一种“常规操作”,而不必每次都当成对华“背后捅刀”。 综合观察,可归纳为四点动因: 1. 对冲空间被挤压,必须“出声保位” 中美竞争加剧后,东盟原有“左右逢源”的缓冲带收窄。新加坡担心一旦被视作“沉默即亲中”,就会失去华盛顿的信任,进而丧失安全、投资与高科技合作。于是借助媒体、智库、领导人讲话,周期性地释放“对中国仍有疑虑”的信号,以证明自己没有倒向任何一边,维持“被双方争相拉拢”的杠杆价值 。 2. 用“话语杠杆”弥补实力短板 新加坡国土小、无战略纵深,唯一能放大影响力的工具就是“立场红利”。每当它抛出“中国缺乏自给自足条件”“中国应放弃封闭”等话题,都能迅速被美欧舆论场放大,形成“小国提醒大国”的戏剧效果,从而在国际议程里抢得一席“中间人”位置,提高对美谈判筹码 。 3. 对华“有限敲打”换取对美“安全保险” 新加坡并非真想与中国对抗,但需要通过偶尔“踩一下刹车”来向美国展示:自己仍值得被纳入高科技、军事训练、金融制裁豁免等核心圈层。例如公开讨论“把马六甲通道安全化”、暗示 SWIFT 制裁可能,就是典型的“用嘴炮买保险”——既不动真格,又足以让华盛顿放心 。 4. 国内政治与身份焦虑的外部投射 新加坡社会中华人占七成,却必须向邻国证明“不是第三个中国”。周期性地对中国议题“放硬话”,可在马来西亚、印尼等邻国面前强化“东南亚国家”身份,冲淡族群猜疑;同时也向国内英文精英阶层显示,政府不会把战略命运与北方“文化母国”捆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