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为什么评价那么低? 李隆基出生在武则天掌权的时代,那时候唐朝国号都改成周了。他小时候就经历家族内斗,父亲李旦被废,母亲被杀,这些事让他早早明白宫廷的险恶。长大后他低调做人,表面上不露锋芒,实际上在积蓄力量。七岁时他已经对天下事有自己的看法,懂得韬光养晦。等到韦皇后乱政,长安城里一片混乱,他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了韦氏一党,拥立父亲复位。这让他成为太子,两年后父亲禅位,他正式登基。刚上台,他就清理太平公主势力,确保权力稳固。从这点看,早年的李隆基确实有手段,有野心,也懂政治平衡。 登基后,李隆基重用姚崇、宋璟这些能臣,推行改革。他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推广节俭,禁奢华物品。边疆上他设立节度使,加强军备,经济上调整税收,户口大增,商贸活跃。开元年间,唐朝达到顶峰,百姓生活安定,四方来朝。这段时间他的决策精准,听取谏言,亲力亲为,确实配得上明君称号。历史书上说他开创了盛世,不是吹牛,那时候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诗歌艺术都发展到极致。李隆基自己也爱好文艺,会作曲,会击鼓,这些兴趣在早期没影响政务,反而增添了活力。 话说回来,开元后期,李隆基开始变了。年纪大了,权力稳了,他就骄傲起来,不再像年轻时那么勤奋。以前他批阅奏折到深夜,现在越来越懒散,沉迷享乐。追求长生不老,信道教,找方士炼丹,吃那些丹药,身体反而搞坏了。政策上也失误,频繁发动战争,消耗国力。比如对南诏的战事,损失几十万军队,百姓负担加重。边疆上重用胡将,本意是加强防御,结果埋下隐患。这些变化不是一夜之间,而是慢慢积累,让他从英明转向昏庸。 一个大问题就是用人失误。李隆基宠信李林甫,这家伙是典型的奸相。表面上甜言蜜语,暗地里排除异己。他嫉妒有才的人,设计陷害张九龄这样的忠臣,导致朝堂上没了直言者。李林甫还拉拢宦官,监视皇帝动向,讨好李隆基,稳固位置。他推行口蜜腹剑的政策,对胡人将领特别重用,说是边防需要,其实是为自己私利。结果安禄山这样的胡将手握重兵,野心膨胀。李林甫在位十九年,把唐朝从盛世推向衰败,李隆基却一直信任他,没看出问题。 李隆基还迷上杨玉环,这事闹得沸沸扬扬。他从儿子寿王那里抢来杨氏,封为贵妃,宠爱到极点。杨玉环的姐妹封夫人,兄长升官,杨国忠当上宰相。这杨国忠本来是赌徒,无甚才能,靠裙带关系上位。他贪污腐败,收贿赂,搞得朝政乌烟瘴气。边疆报告他隐瞒不报,民生问题他不管,只顾敛财。李隆基知道这些,却因为杨玉环的关系,睁只眼闭只眼。外戚干政自古就是大忌,李隆基年轻时亲眼见韦皇后乱朝,可晚年重蹈覆辙,这点让人摇头。 安禄山是另一个祸根。李隆基认他做义子,杨玉环也宠他,赐重兵,让他管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安禄山本来是杂胡,靠战功上位,李隆基信任他到极点,甚至忽略他的傲慢。杨国忠提醒安禄山有反意,李隆基不信,还安慰安禄山。结果安禄山联合其他民族,集十五万兵马,以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军南下,势如破竹,唐军溃败,长安失守。这场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在安禄山,但根子在李隆基的纵容和失察。他重用胡将,破坏了府兵制,边镇权力太大,中央控制不住。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仓皇逃亡,到马嵬坡,将士逼他杀杨国忠和杨玉环。杨国忠被乱刀砍死,杨玉环上吊自尽。李隆基逃到成都,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当肃宗,调兵抵抗。叛军内乱,安禄山被儿子杀,史思明接手,但唐军渐渐反攻,收复两京。李隆基回长安,当太上皇,晚年郁郁寡欢,身边人被贬,生活凄凉。七十八岁去世,在位四十四年,是唐朝最长皇帝。但这场乱局让唐朝元气大伤,从盛世跌入乱世,中原经济倒退,藩镇割据问题遗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