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这肉再贵也要吃,一补虚损,二益气血,三强筋骨,别手软了 最让人意外的是,许多人冬天怕冷、手脚冰凉,补了各种营养品,却忽略了猪肉——这才是中国人冬季最不该省的“补品”。 有些人觉得猪肉油腻,吃多了怕长胖,甚至还有人传着“红肉不健康”的说法。真相没这么简单。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适量吃瘦肉能为身体提供优质蛋白、铁、B族维生素,是寒冷季节补虚损、养气血、强筋骨的重要食材。 一到冬天,气温骤降,身体能量消耗变大,单靠蔬菜水果很难扛住寒气。猪肉里含有动物蛋白和脂肪,有助于维持体温,还能让人更有力气。 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畜禽肉40-75克,大概就是一小块瘦肉。比起动不动就补保健品,这点肉要实在得多。 很多人怕高脂肪,天天只吃鸡胸肉,但实际上一些关键营养素,比如血红素铁和维生素B12,在猪肉里含量更丰富。 血红素铁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能帮身体改善气血虚弱。有些年轻人冬天脸色发白、指甲易断,往往和铁摄入不足有关。吃点瘦猪肉,远比吃补血药靠谱得多。 有人担心猪肉“上火”,其实大多是误解。只要不过量,搭配蔬菜一起吃,肉类带来的负担并不大。 很多慢性病患者,反而因为盲目忌口,导致蛋白摄入不足,免疫力下降,身体更容易出问题。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适量摄入畜肉并不会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关键在于控制总量和选择瘦肉。 更细一点看,猪肉里的部分氨基酸对修复身体组织、维持免疫功能很有帮助。冬天经常感冒的人,试着把每周吃素的次数减少一次,多加一顿瘦肉炖菜,身体可能会更有底气抵御寒冷。 除了补虚损和益气血,猪肉里丰富的蛋白质、锌、B族维生素,也对骨骼生长和维持肌肉力量有好处。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合理摄入瘦肉,能缓解肌肉流失和骨质疏松的风险。这不是民间土方,而是官方指南明确推荐的饮食结构。 有声音说,红肉吃多了可能增加慢性病风险,但这些风险和摄入量、烹饪方式密切相关。 把控好总量,尽量少油、少盐,选择炖、蒸等方式,比一味拒绝肉类更科学。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听到“红肉致癌”就完全断肉,反而可能出现蛋白缺口,导致免疫力下降。 当然,猪肉并不是补身万能钥匙。部分特殊人群,比如痛风发作期、重度肾病患者,还是要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肉类摄入。普通人群遵循“瘦肉为主、适量多样”的饮食原则,更贴合中国人的体质需求。 一块猪肉,不仅是年夜饭的主角,也是冬天身体的“护身符”。很多慢性疲劳、抵抗力下降,归根结底是吃得太素,蛋白质和铁没补够。与其迷信昂贵补品,倒不如实打实地吃好每日这一块肉,为健康打基础。 冬天别怕猪肉贵,适量吃点瘦肉,身体可能更顺畅。别再手软了,盲目节食和全素饮食,可能比吃点肉更伤身。中国权威指南一再强调,合理摄入畜禽肉,是维护健康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