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圈子里都在传一句话:日本现在最慌的,其实不是航母下饺子,也不是火箭炮射程,而

未央细说 2025-11-10 20:12:45

最近圈子里都在传一句话:日本现在最慌的,其实不是航母下饺子,也不是火箭炮射程,而是中国哪天真的动手,把他们这些年悄悄埋在中国地下的“钉子”一根根拔出来。   如果你以为日本的渗透只是近些年的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日本就开始悄悄在中国打“渗透战”。   如果你以为日本的渗透只是近些年的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日本就开始悄悄在中国打“渗透战”,最著名的就是1901年在上海成立的东亚同文书院,表面上是培养“中日友好人才”的教育机构,实则是日本陆军参谋部直接操控的间谍培训基地。   书院实行严苛的“田野调查”制度,要求学生用三到五年时间遍历中国乡村城镇,绘制详细到每条河流、每座桥梁的地图,记录当地物产分布、交通线路甚至民风民俗,这些看似普通的资料,在战争时期全成了军事机密,课程表里藏着更阴险的门道,测量学、地质学课程实质是军事测绘训练,民俗研究课要求学生甄别不同地区方言特征,为日后情报传递打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东亚同文书院的毕业生们已经在东北深耕多年,他们伪装成商人、教师、医生,深入奉天、吉林等地,把当地的军事要塞位置、兵力部署、弹药库分布摸得一清二楚。   事变爆发时,日军手里拿着的那份标注详尽的东北军事布防图,正是出自这些书院毕业生之手,更可怕的是,这种渗透模式形成了体系化传承,截至1945年书院关闭,培养的五千多名毕业生遍布中国各地,构成了一张庞大的情报网络,为日军全面侵华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更重要的是,这种渗透活动从未停止过,进入21世纪后,尽管日本的渗透手段变得更加隐蔽,但它依然没放松过对中国的“监控”。   2023年,某日系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子公司涉嫌窃取新能源汽车电池核心技术,其员工通过贿赂中方工程师获取了电解液配方和充电控制程序,这些数据随后被传回日本总部,同年,一家日本测绘公司以“城市规划咨询”名义,在浙江沿海地区非法采集地理信息,其标注的港口水深、桥梁承重数据,明显超出普通商业需求范畴。   日本不仅在军事和技术领域持续渗透,在文化和经济领域的“软渗透”更是有迹可循,文化层面,日本通过资助中国高校的某些研究项目,悄然影响学术导向,一些被资助的论文刻意淡化日本侵华历史,甚至为“大东亚共荣圈”翻案。   动漫产业里也藏着猫腻,部分引进的日本动画作品中,故意植入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观众认知,经济领域的布局更具战略性,日资通过控股中国多家种业公司,试图掌控粮食产业链上游;在半导体行业,日本企业通过专利授权、技术合作等方式,试图遏制中国芯片产业自主化进程。   实际上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这个网络由政府机构、企业、民间组织层层嵌套构成,日本外务省每年拨出专项经费,通过所谓“国际交流基金”资助中国的一些文化团体,这些团体表面上举办中日友好活动,实则承担着筛选亲日派人士的任务。   企业层面,日资企业在中国建立的研发中心,不少都设置了“技术情报专员”岗位,专门负责收集行业动态和竞争对手数据,民间组织则扮演着“触角”角色,一些所谓的“中日友好协会”分支机构,长期搜集中国社会舆情,甚至参与煽动局部地区的群体性事件。   这些埋在中国地下的“钉子”,比航母和火箭炮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它们平时潜伏在各个领域,一旦需要就能迅速激活,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构成威胁。   日本之所以慌,就是因为中国近年来加强了反间谍工作,从修订《反间谍法》到开展专项行动,已经拔掉了不少潜伏的“钉子”,当中国开始系统性清理这些渗透势力时,日本苦心经营多年的网络面临崩塌风险。   你说,当中国彻底清理掉这些“钉子”,日本还能靠什么来维系对华的渗透?评论区聊聊呗!

0 阅读:34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