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很多人认为俄罗斯打得太拉胯了,快三年了,还没拿下乌克兰。 有这种想法的人,根本就不懂军事,不懂战争,更不懂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 海湾战争那会儿,美国带队的多国部队42天就把伊拉克打趴了,主要靠高科技情报和精确打击。 伊拉克那点家当全是苏联淘汰的老旧装备,空军连像样的预警系统都没有,地面部队的坦克还是 T-72 早期型号,正面扛不住美军 “阿帕奇” 直升机的反坦克导弹。 更关键的是,伊拉克被全世界孤立,连苏联都不肯卖它先进武器,等于光着膀子跟穿盔甲的对手打架。 美军动用了 2780 架战机,每天出动 2000 多架次空袭,精确制导武器占比虽然只有 8%,但已经把伊拉克的指挥系统炸成了筛子,这种一边倒的局面,跟俄乌战争根本不是一回事。 俄罗斯面对的乌克兰,早不是当年的 “软柿子”。 光北约给的援助就够吓人,截至 2024 年底,美国一家就砸了超过 750 亿美元军援,欧盟也凑了 500 多亿。 乌克兰手里的 “标枪” 反坦克导弹超过 1.2 万枚,“毒刺” 防空导弹快 2 万枚,还有 “海马斯” 火箭炮、“爱国者” 防空系统这些硬家伙。 更要命的是北约的情报支持,每天有 50 多颗卫星盯着俄乌战场,俄军的动向刚露头,乌克兰指挥部就收到了消息。 当年伊拉克连个像样的雷达都稀缺,现在乌克兰能靠北约的电子干扰设备,让俄军的精确制导武器命中率从初期的 70% 降到后来的 40%,这防御水平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再说战争形态早变了,海湾战争那套 “信息化闪击” 现在早被摸透了。 俄罗斯一开始也想速战速决,2022 年 2 月派空降兵抢基辅安东诺夫机场,可惜后续装甲部队被乌克兰的 “游击战” 拖了后腿 —— 乌军拿着北约给的无人机,专炸俄军的后勤车队,短短一个月就毁了 300 多辆补给车。 俄军的装甲集群没了油料和弹药,再先进的 T-90 坦克也成了活靶子。 后来打巴赫穆特更是典型的 “绞肉机”,乌克兰在那修了三年的防御工事,地下掩体深达 15 米,俄军每推进一米都要付出伤亡,这场打了 8 个月的战役,乌军投入了 11 个旅的兵力,背后全靠北约的弹药补给撑着,这哪是打乌克兰,分明是跟整个北约的军工体系耗着。 更没人提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根本不是 “拿下整个乌克兰”。 从地缘政治来讲,俄罗斯最在意的是乌东的顿巴斯地区和黑海出海口,这是阻止北约东扩的 “红线”。 要是真像美国打伊拉克那样不管不顾狂轰滥炸,基辅早就没了,但俄罗斯得顾及平民伤亡,还得留着乌克兰这个 “缓冲国”,不能把事情做绝。 而且俄军得留着主力防备北约,总不能把所有高精尖武器都砸在乌克兰,比如 “先锋” 高超音速导弹只在关键节点用了几次,就是怕北约趁机搞动作。 这种 “既要又要还要” 的局面,进度自然快不起来。 对比一下后勤就更清楚了,美军当年打伊拉克,有沙特的军事基地当跳板,补给线才几百公里,海运空运随到随用。 俄罗斯的补给线从莫斯科到顿巴斯超过 1000 公里,乌克兰还老炸铁路桥和输油管道,俄军光是修铁路就投入了 2 万多人。 更头疼的是泥沙俱下的国际制裁,虽然俄罗斯靠卖能源扛住了,但芯片、精密仪器这些军工配件断了供,导弹产量一度下降 30%,只能用旧零件翻新,这要是换成当年的美国,根本不会有这种烦恼。 那些喊 “拉胯” 的人,估计忘了日军当年争当大佐不恋少将的道理 —— 表面看军衔低,实际权力和战略价值才是关键。 俄罗斯现在看似推进慢,但已经控制了乌东四州和黑海沿岸,等于在北约东扩的版图上插了根钉子,北约想把导弹架到俄罗斯家门口的算盘彻底落空。 要是真不顾一切追求 “速胜”,把国力耗光,反而中了北约的圈套。 这就像下围棋,不是吃子越多越好,占住关键点位才算赢,只看步数不看棋路,自然觉得 “下得烂”。 说到底,俄乌战争根本不是 “谁打趴下谁” 的街头斗殴,而是大国地缘政治的持久战。 美国当年打伊拉克是 “杀鸡儆猴”,现在俄罗斯打乌克兰是 “守家护院”,目标不同打法就不同。 拿 42 天的闪电战当标杆,要么是没看过战场的真实数据,要么是不懂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真要是把俄罗斯逼到鱼死网破,那可不是 “拿下乌克兰” 这么简单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