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发现,明明中俄边界早已划清,可一打开中国地图,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伯力、库

静闻稻香意韵绵 2025-11-10 09:22:06

有网友发现,明明中俄边界早已划清,可一打开中国地图,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伯力、库页岛等地方,依旧被用中文标注。 有人疑惑这是不是没完没了地“翻旧账”? 这话可就想偏了,地图上的几个字,藏的不是争议,而是实实在在的规矩和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先看最实在的依据,国家早有明文规定,2016年施行的《地图管理条例》第十条写得清清楚楚,地图上既要画准现在的国界,历史疆界和相关地名也得依据史料如实标注,这可不是针对哪个地方的特殊操作,而是全国通用的测绘准则。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测绘局就和多个部门联合出台过《关于地名使用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历史地名必须用原名标注,后面再括注现名,四川修志书时都得照着这个规矩来,总不能说修地方志也是在翻旧账吧? 2023年自然资源部更新的《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更是把这事说透了,俄罗斯境内那8个特定地名必须标注中文旧称,海参崴、伯力、库页岛都在其中,这不过是对2003年国家测绘局政策的延续,那会儿国家测绘局还没改成现在的测绘地理信息局呢。 这些规矩可不是拍脑袋定的,测绘部门得核对几百份历史文献,从唐代的疆界图到清代的驿站记录,每一个旧名都得有实打实的史料支撑,比菜市场称重都较真。 再说说这些名字背后的历史记忆,哪一个不是刻在土地里的印记。 海参崴这名字多实在,北方方言里“崴”就是港湾,这片海域早年海参遍地,闯关东的先民喊了几百年,比沙俄取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早了足足千年。 唐代这里是渤海国率宾府的辖地,元代设了永明城驿站,清代归珲春副都统管,一直是东北的渔猎重镇,直到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把它和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一起割走。 伯力更有意思,原是奴儿干都司喜申卫的治所,沙俄占了之后非要用侵略头目哈巴罗夫的名字命名,改成“哈巴罗夫斯克”,倒把当年中国军民抗俄的历史给反衬得更清楚了。 库页岛的故事更长,从唐代起就归黑水都督府管辖,岛上的原住民年年向朝廷纳贡,清代还在岛上设了姓长管理。 1860年被割占后,1875年俄日又私下做交易把岛换了过去,从头到尾没问过中国的意见。 还有海兰泡,原名叫孟家屯,1858年《瑷珲条约》割让后改叫“布拉戈维申斯克”,意思是“报喜城”,可对中国人来说,这名字背后是1900年的血案,7000多同胞在这儿被驱入黑龙江溺亡,这样的历史能随便从地图上抹掉吗?更关键的是,这些标注和中俄边界争议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2016年中俄总理会晤时早就发表联合声明,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经过第一次联合检查,已经在实地准确标示清楚,双方还签了《岛屿、沙洲归属一览表》,连河里的小岛都分明白了。 早在1998年两国元首就声明,东西两段边界已经勘定,2004年的补充协定更是彻底解决了所有未决地段的问题。 现在地图上标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就跟咱们说“北平(北京)”一个道理,是历史名称的客观记录,可不是要抢地盘。 要是真算翻旧账,那全世界的地图都得重画。 韩国地图上至今标着“汉城(首尔)”,越南地图里还留着“交趾”的旧称,没见谁说是在挑事。 中国测绘部门讲究的是“对历史负责”,上世纪50年代编绘历史地图时,光核对库页岛的古地名就查了《元史》《明史》里十几处记载,现在的标注不过是把这些研究成果搬到公开地图上。 再说了,这些旧名早成了文化符号,海参崴的中国渔船遗址、伯力的清代石碑,都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物证,地图上多写三个字,不过是让这些物证能和历史名称对上号。 那些觉得是翻旧账的人,多半没搞懂“边界划定”和“历史记忆”的区别。 中俄现在把边界建得跟和平纽带似的,边境贸易一年几百亿,可这不妨碍咱们记住这片土地曾经的名字。 就像家里老宅子卖给了邻居,房产证改了名,但族谱上总得记着老宅原来叫啥吧?地图上的中文标注,就是国家的“地理族谱”,记着每块土地的来龙去脉。 测绘部门的人常说,地图上多一个旧地名,就是给后人多留一个历史坐标,万一哪天挖着古代的碑刻,至少知道这地方当年叫啥,总不能到时候对着“哈巴罗夫斯克”一脸茫然吧?说到底,这事儿就是规矩管人、记忆养心。 法规要求标,历史值得记,还不影响现在的边界和平,何乐而不为?要是连几个历史地名都容不下,那才是真的忘了根本。

0 阅读:0
静闻稻香意韵绵

静闻稻香意韵绵

静闻稻香意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