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谈俄乌冲突时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支持俄罗斯。对此有网友评论说:“脸不红,心不跳,弥天大谎”。只是在这方面佩服张维为,他有这样的能力:用温文尔雅的态度,将谎话娓娓道来。看上去好像是在讲真话。 2025年2月24日,联合国大会就一项名为《推进实现乌克兰全面、公正和持久和平》的决议草案进行了表决。这项决议由乌克兰提出并获得了欧洲多国的支持。最终的投票情况是93票赞成,18票反对,65票弃权。 中国在这次投票中选择了弃权。从票数上看,赞成票确实达到了93票,但我们需要留意,联合国大会共有193个成员国。所以,93票赞成意味着大约占成员国总数的48%,并未形成绝对多数。 如果把18票反对和65票弃权(合计83票)考虑进去,这部分国家数量也相当可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投票前发言表示,中方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并期待各方能找到照顾彼此关切、公正、持久的解决方案。 到了2025年9月,联合国大会再次就乌克兰问题进行了投票,这次是关于要求俄罗斯对乌克兰进行赔偿的决议。表决结果是94票赞成,14票反对,73票弃权。这次投票同样有大量国家投了反对票或弃权票。 对于这项赔偿决议,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的反应非常激烈,他认为这个决议是“西方抢劫的工具”,“经不起法律批判”。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发言中指出,有关决议草案存在明显缺陷漏洞,不符合中方立场主张。 从这些联大的投票结果来看,国际社会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确实存在显著分歧。虽然有相当数量的国家支持乌克兰方面提出的议案,但同样有数量不少的国家选择了反对、弃权甚至拒绝投票,这反映了不同国家基于自身立场和利益考量下的不同选择。 张维为教授在分析俄乌冲突时,曾指出北约五次东扩是导致冲突的直接原因。他认为,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中国致力于劝和促谈,同时要把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说清楚。 在2024年9月的北京香山论坛上,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和北约的代表能够同台对话,张维为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在促进对话方面的独特作用。 张维为也曾提及,美国在乌克兰花费了数十亿美元资助反俄的“颜色革命”。他还引用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话说,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早已改变,美国副国务卿纽兰曾亲自干预,欧盟也参与其中,要“摧毁俄罗斯”。这些观点反映了俄乌冲突背后复杂的历史经纬和大国博弈因素。 关于国际社会的态度,张维为在2022年的一期《这就是中国》节目中谈到,美国感到最大的尴尬就是发展中国家不跟随美国制裁俄罗斯。他指出,这些国家加起来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0%以上,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世界经济保持和俄罗斯的往来。 这个观察角度,或许是他判断“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支持俄罗斯”的一个重要依据,即从代表的人口、经济规模,或者从不愿追随美国制裁俄罗斯的国家数量来看,而非单纯指在联合国特定决议投票中明确支持俄罗斯的国家数量。 确实,在联合国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多项决议投票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明确支持乌克兰的国家外,还有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埃及、以色列等在内的相当数量的国家选择了弃权或反对。 这些国家的立场往往基于对冲突历史经纬的复杂认知、自身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对单边制裁的保留态度,以及对国际秩序演变的不同看法。巴基斯坦常驻联合国副代表阿米尔·汗在解释弃权原因时,就曾指出在适用国际法方面存在“双重标准”。 所以,当我们讨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否支持俄罗斯”时,关键在于如何定义“支持”以及从哪个维度来衡量。如果“支持”仅仅指在联合国投票中明确赞成俄罗斯的立场,那么从几次关键投票结果来看,这样的国家确实是少数。 但如果将“支持”更宽泛地理解为不追随西方制裁俄罗斯、保持与俄罗斯的经济往来、或者对冲突的根源有不同于西方的看法,那么持这种立场的国家,其数量、代表的人口和经济体量的确非常可观。 俄乌冲突本身是一场极其复杂的的地缘政治事件,其历史根源、现实矛盾和大国博弈交织在一起。国际社会对此的反应也必然是多元和复杂的,远非一个简单的“支持”或“反对”所能概括。 联合国大会的投票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各国官方立场的窗口,但票数背后的考量、各国真实的政策取向以及国际力量格局的深刻变化,则需要我们结合更多事实和信息进行深入和综合的分析。

天使之梦
说谎话的最高境界是连自己都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