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皇诞是中国道教及民间信仰中祭祀北斗九皇诞辰的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举行,其中九月初九为斗姆元君圣诞,信众通过持斋、诵经、礼斗等仪式祈福消灾。该节日以勾陈天皇大帝、北极紫微大帝及北斗七星为崇拜对象,其信仰体系与农耕历法、方位测定密切相关,古人借北斗斗柄指向划分节气,形成"斗转星移"的时空观,道教典籍《北斗经》记载九皇为斗姆元君九子,掌管生死职能,后衍生出抗清义士等民间传说版本。北斗九皇由北斗七星(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与左辅、右弼两星构成,汉代已有礼斗集会,唐宋时期被道教吸收形成祭祀体系。清代四川地区流行禁屠宰、插九皇旗等习俗,梨园行将九皇奉为行业神,持素期间剧毕诵《礼斗经》。每人根据出生年份对应本命星君,九月初一至初九每日分别为一位北斗星君圣诞。北斗崇拜起源于先秦时期,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距今5300年前的北斗九星图遗迹。随着华人移民传播,马来西亚槟城斗母宫保留持素传统(素食不沾蛋奶且炊具专用),头条路斗母宫1902年创立,香港巷斗母宫存有1842年《九皇圣经》。泰国布吉庆典融入了乩童上刀梯、浸热油锅等特色仪式,各地庙宇常将九皇诞与其他神诞结合,形成多元宗教文化交融的场景。 九皇信仰原是北斗信仰,是中国人传统中最古老的星辰崇拜。九皇大帝是指与玉帝同一品位的先天大神“勾陈天皇大帝”、“北极紫微大帝”以及北斗七星的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由于中国人观北斗的历史可远溯到公元前30世纪至40世纪,因此中国人观察中的古北斗星座有九星;后来遂产生北斗星座七明二暗,除七星外另有辅星与弼星二颗暗星的说法。反后来道教则解说,这二颗暗星其实是勾陈与紫微二星的分气。北斗信仰北斗信仰是中国最重要的自然星辰崇拜。又由于北斗在中国的天际,是一座每天转动一圈的星座,人们也根据北斗一圈的转动,分出它一天有12个转动阶段,创造了观北斗认识12个时辰的时间测量法。人们还发现到,北斗斗柄会根据1年中很多不同阶段的时日,指向天际不同的方向;每当黄昏群星出现时,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向,都会落在一定的方位,而天上的群星,却也根据斗柄在不同季节所指方向不同,出现移形变位。所以,人们又根据北斗斗柄的方向转动,发现斗柄有24种方向可指,于是人们便有了“24山”的中式罗盘。而每一次斗柄在一段时间内指向一方,地上就会出现一次气候变化,影响农耕;于是古人便得出一种看法,以为斗柄所指的方向指令24节气气候变化,造成春、夏、秋、冬之别。所以,古人有一句成语“斗转星移”,用以形容时间的流逝与世事变化。古人在夜间,是以北斗指示方向。北斗的斗子上最外2颗星,联成直线,延长到四倍之处有1颗星,无论北斗如何绕它转动,它都兀然不动。这颗星就是永远在正北方的北极星。所以,不论时辰和季节可以用北斗找方向;不知时辰和季节,也可以看北斗推知时辰和季节。人们可以根据北斗找北极星的方位,只要发现北方就能认清八方;人们又根据季节的认识,按北斗的斗柄指方去测知地面的正确方位。在以农立国又地广人稀的中国大陆,观察北斗在天上的变化,可以“指示”了人们认识气候变化与交通方向,成为农业及交通最高及最标准指标。每当北斗一变化,天上的星象、地上的阴阳及气候和人间的情况也会改变。所以,人们便以为北斗管理星辰气候,也影响人的福寿命,并由此变化各种以北斗九星名义演变的风水命理学。人们逐相信崇拜北斗,可以作为消灾解难、增福添寿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