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产出第一块稀土磁铁!贝森特敲锣打鼓:再也不怕中国卡脖子 一块稀土磁铁,让

飞天史说 2025-11-10 11:12:05

美国生产出第一块稀土磁铁!贝森特敲锣打鼓:再也不怕中国卡脖子 一块稀土磁铁,让美国财长贝森特亲自到南卡罗来纳州敲锣打鼓,还在媒体前放话说 “再也不怕中国卡脖子” 了。 科技圈和财经圈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有人一脸问号。美国是真的突破了技术瓶颈,还是又在上演一场政治大戏?这事儿,不看热闹,看门道。 贝森特这次可谓是气场全开,现场亲自亮相,媒体争相报道,一块小小的磁铁被捧上了天。 美国方面把这块磁铁吹得神乎其神,仿佛一夜之间就能甩开中国稀土的 “锁链”,但风头过去,冷静下来,外界的疑问也就冒出来了。 美国本土出的这块磁铁,到底啥水平?真能用在高端芯片、航空航天,还是停留在 “样品” 阶段,谁也没说清楚。 美国自己主流媒体也没少唱反调,说这磁铁没经过第三方权威检测,性能参数全靠自说自话。有人甚至直言,这更像是给特朗普政府 “自给自足” 政策背书,顺便给中美谈判增加点谈资。 其实,贝森特选这个时候抬出 “第一块磁铁”,不是随便蹦出来的。当地时间 11 月 7 日的这场亮相,恰逢中国商务部 2025 年 10 月发布迄今最严格的稀土及永磁体出口管制公告之后,最近一轮中美经贸谈判刚结束,美国在稀土这个老问题上又碰了钉子。 中国并没有像美国炒作的那样突然收紧稀土出口,相反,早就按照既定规则在做事。美国这边,借着这块磁铁,想营造一种 “我们已经不需要中国了” 的氛围,给谈判桌上多加点筹码,也顺带挽回之前被打脸的尴尬。 可稀土产业链的复杂度,真不是说造出一块磁铁就能一飞冲天的。全球的稀土供应链早就形成了完整体系,想大规模、稳定地量产,还得过技术、成本和环保三道大关。 美国此前长期依赖中国的冶炼分离技术,相关领域人才储备匮乏,就连行业内的专家都说,这玩意儿要真成气候,还早着呢。 说到稀土和 “卡脖子”,美国话里话外都有点委屈。可其实仔细一看,中国的稀土政策早就写得明明白白,不是什么 “卡脖子”,而是 “立规矩”。 中国的稀土出口一直讲原则,既要保证国防安全和环境保护,也要防止关键材料流到不该去的地方。中国的立场很直接,稀土大头用在民用领域,不给高端武器和敏感技术当 “助攻”。 这逻辑说白了就是,既然资源宝贵,就不能任由谁想买就买,谁想用在哪儿就用在哪儿。美国这边,总觉得中国是故意刁难,实际上是想绕过中国的审核,直接把稀土用在军事科技和前沿产业,满足自己的优先级需求。 这种分歧,并不是技术谁高谁低能解决的。美国想要的是 “不受任何限制、为我所用”,中国强调的是 “规规矩矩、合理利用”。双方的矛盾,根子里是对资源管理和使用权的不同理解。 美国防工业高度依赖稀土磁铁,不仅要用在电动车、风力发电,更关键的是高端武器系统。中国这边,稀土出口有严格的审核程序,不是随便说能用就能用。 中国控制着全球约 70% 的稀土开采量、90% 的精炼产能,中重稀土储量更是占全球主导地位,其实,全球稀土的主导权,谁更重视规则,谁更有底气,答案一目了然。 美国这回造出的稀土磁铁,是其 25 年来本土生产的第一块,确实有点突破,但离真正的 “自主可控” 还差得远。实验室里做出个样品,和大批量、低成本、全产业链的生产,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中国几十年磨一剑,从采矿、分离到磁体制备,整条产业链都能自给自足,仅 2023 年就生产了约 24 万吨稀土永磁体。 美国刚刚迈出第一步,供应链、成本管控、环保压力一大堆,随便哪一关没过,都可能前功尽弃。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在全球稀土永磁体市场的份额超过 85%,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美国真想做到 “再也不怕中国卡脖子”,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投入,根本不现实。 退一步说,就算美国加大投入,全球稀土供应多元化是大势所趋,但中国仍然是全球市场最稳定、最可靠的供应方。 2024 年中国出口了 5.8 万吨稀土磁体,足以支撑全球数百万辆汽车、工业电机或风力涡轮机的生产,只要按规矩办事,想买还是能买得到。 贝森特嘴上硬气,但美国要真想解决产业链安全问题,靠 “政治秀” 没用,还是要面对现实。 行业专家早就预判,想完全摆脱中国供应链,资金和时间缺口都是天文数字。全世界都明白,关键资源的掌控靠的是合作与规则,而不是一味地吹牛和指责。 贝森特这番高调宣言,终究是自说自话多于实际突破。全球稀土格局没变,游戏规则写在那儿,谁都绕不过去。中美争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规矩和格局。资源竞争的背后,合作才是最管用的 “磁铁”。 参考资料:美财长这就吹上了:25年来首块美国造稀土磁铁,结束中国“卡脖子” 2025-11-08 12:06:40 观察者网

0 阅读:182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