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清华园里那栋小别墅为啥值钱吗?不是砖瓦贵,是里头住过的人金贵。2003年杨振宁回国那会儿,清华专门给他盖了栋二层小楼,现在网上吵翻天说翁帆没继承到。可你们想过没,这房子压根不是普通商品房,是学校给顶尖科学家的特殊待遇。 清华园照澜院那栋叫“归根居”的二层小楼,最近因为遗产问题被热议。 很多人替翁帆惋惜,觉得她陪伴杨振宁21年,最后没继承到这栋“亿级别墅”。但其实大家都搞错了,这房子压根不是能继承的私人财产。 2003 年,81岁的杨振宁决定回国定居,清华大学专门为他修建了这栋住宅。红砖外墙配着院里的绿树,看着普通却藏着特殊意义,“归根居”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注解。 这不是商品房,而是学校给顶尖科学家的专属待遇,产权永远属于清华,个人只有使用权。就像运动员的奥运金牌,本身值不了多少钱,珍贵的是背后的荣誉和认可。 当年杨老回国,不仅带回了顶尖的学术思想,还为清华募集了超1500万美元资金。他创立基金会支持人才引进,在这栋小楼里带出了不少博士生,完成了多部重要著作。 翁帆在这儿不只是女主人,更是杨老的学术助手和人生伴侣。2004年,两人就在院子的海棠树下办了简单的结婚仪式,开启了相伴岁月。 那些年里,深夜二楼常亮的灯光,要么是翁帆在整理杨老的书稿,要么是她在攻读建筑学博士。 她2011年进入清华建筑学院深造,2019年拿到博士学位,还参与翻译了西方建筑史经典《塞利奥论建筑》。 这些年里,她和杨老合著《晨曦集》,共同翻译COP15主题歌曲《地球妈妈》,学术成果不断。 如今网上热议的遗产分配,其实杨老早就安排得明明白白。三个子女继承的是现金和专利收益这些私人财产,而 “归根居”的居住权留给了翁帆。 这看似“不划算”的安排,恰恰藏着最深的情义,也延续了房子的使命。 对翁帆来说,这栋房子里全是无法复制的回忆。院子里杨老亲手种的银杏树,书房里两人共同修改的手稿,书架上满满的学术典籍。 还有那些一起出席国际会议、深夜讨论学术问题的日子,都是用钱买不来的财富。 有人说翁帆亏了,可21年的陪伴里,她早已活成了更好的自己。从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建筑学博士,从翻译到发表专业论文,她的成长有目共睹。 最近还有消息说她可能受聘为清华讲师,开设建筑相关选修课,继续在学术领域深耕。 这栋小楼的价值,从来不在砖瓦和市场估价,而在它承载的精神传承。它见证了一位科学大师的落叶归根,也见证了一段相互成就的真情。翁帆继续住在这里,整理杨老留下的学术资料,其实也是在延续这份科学火种。 我们总习惯用房产和金钱衡量得失,却忘了有些东西比物质更珍贵。就像这栋“归根居”,它是国家尊重人才的象征,更是科学精神的传承地。 翁帆拥有的不是房产证,而是21年的独家记忆和学术成长的底气。 看到这里,你觉得“居住权”和“所有权”哪个更有价值?你怎么看待这份特殊的遗产安排?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葛墨林院士谈杨振宁先生的 “遗产”》 大象新闻《杨振宁先生的 “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