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9驶入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赛力斯:场景定义安全
当车联网联盟的最新报告摆在面前,超过六成的行业大佬把“安全”和“易用”提到了重中之重,这也预示着智能汽车的战场,将不再是屏幕数量、按摩沙发的比拼。随着“软件定义汽车”站上6000亿美元的风口,消费者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抛出了一个灵魂拷问:我的安全,究竟谁来守护?
就在刚刚落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赛力斯带来的问界M9,无疑成了这场安全辩论的“活标本”。千年水乡的石板路上,驶过一辆号称用“场景定义安全”重新武装的全景智慧旗舰SUV。这不仅是智能网联汽车的一次高调路演,更像是对未来出行理念的一场压力测试。
回溯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些年的议题,从虚拟现实到人工智能,风向早已吹向技术与实体的深度融合。而智能网联汽车,恰是这条赛道上最耀眼的选手。问界M9选择在此亮相,显然不只是为了赚取眼球,更是要在中国智能汽车的发展史上,抢先按下自己的手印。
那么,这款车究竟拿出了什么硬货?华为乾崑智驾ADS 4系统、32个高精度传感器加4颗激光雷达的配置,堆料堪称豪华。官方宣称,这套系统已成功避免超过31万次潜在碰撞。而HarmonyOS 4座舱与AI语音助手小艺的联动,则试图让智能交互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但这些炫目技术的背后,真正值得咀嚼的是赛力斯抛出的那个新概念——场景定义安全。按照他们的说法,安全不应再是事故发生后的一道防线,而是贯穿用车全周期的智能防护网,覆盖生命、车身、健康、隐私四大维度。听起来很美好,可这套理念真能经得起现实路况的拷打吗?
在物理防护层面,问界M9的确拿出了诚意:七横三纵下车体结构、超过80%的铝合金用量、12处2000MPA热成型钢,再加上将87个零件“浓缩”为一体压铸的工艺革新,这些都在为“坚固乘员舱”背书。
然而,当智能系统逐渐接管车辆控制权,新的焦虑也随之浮出水面:传感器万一“瞎了”怎么办?网络攻击会不会让智能座舱瞬间“裸奔”?更别提那些时刻被采集和分析的个人数据——隐私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面对这些质疑,赛力斯祭出了“只检测,不收集数据”的机制,并允许用户一键删除车端和云端的所有个人信息。这套设计试图在智能服务和隐私保护之间走钢丝,但用户是否愿意买账,仍需时间验证。
市场似乎给出了答案:上市21个月、25万辆的交付成绩,让问界M9在50万级市场中站稳了脚跟。C-NCAP测试中93.9%的综合得分率,更是创下该测试的历史纪录,尤其在乘员保护和主动安全板块表现亮眼。这些数字,无疑为场景定义安全的理念提供了些许底气。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边界,远非技术单方面能够划定。它牵扯着尚未完善的法规、充满变数的伦理抉择,以及产业各方难以协调的利益诉求。如何在挖掘数据价值的同时守护用户隐私?复杂路况下,智能系统能否永远保持清醒?这些问题,不是任何一家车企能够独自回答的。
从乌镇这个窗口望去,未来出行的轮廓正逐渐清晰。眼下,行业最迫切需要的,或许不是更超前的概念,而是一套经得起推敲的安全标准和测试体系。毕竟,只有通过真实世界的千次万次验证,场景定义安全这把钥匙,才可能真正打开智慧出行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