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暴跌99%!中年男人的“梦中情车”,快被小米和界卷没了
不久前,保时捷发布了一份引起业界广泛关注的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经营利润同比大幅下滑99%,其中第三季度出现了近10亿欧元的经营亏损。
在中国市场,保时捷的困境同样突出:销量连续三年下滑,曾经需要加价购买的Macan车型如今出现了大幅折扣销售的情况,由于销售压力和库存问题经销商甚至发起了集体抗议。
保时捷的衰落由谁来负责?
这个问题如果你去问一个中文互联网的车圈老炮,他可能会告诉你“小米,因为好米知时捷”。
虽然这个梗是玩笑话,但不可否认,在崛起的中国新势力面前,保时捷确实受到了冲击。
以SU7为例,自亮相之初,这台车便因与保时捷Taycan高度相似的外观引发巨大争议,外界戏称其为“米时捷”。
这并非简单的模仿:通过设计语言的靠拢,小米将SU7与Taycan强行捆绑在一起,然后迫使媒体、公众乃至保时捷自己在讨论SU7时都无法绕开Taycan。
好处是什么?它等于在消费者心里偷偷地建立了一个关联,时间长了,很多人潜意识里就会觉得“哦,那个长得像保时捷的车好像也不错”。
跟着,保时捷的品牌光环就变成了小米的流量密码。
但这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小米有能力抢走保时捷的潜在客户,所以关键落笔是后续小米汽车的一个行为——在性能维度与保时捷进行数据对比。
零百加速部分, SU7 Max为2.78秒,Taycan Turbo为2.7秒;
最高时速部分,SU7 Max为265km/h,Taycan Turbo为260km/h。
保时捷依赖技术积淀和品牌故事构建起来的性能光环,被小米三下五除二就动摇了,那个昂贵盾徽的含金量瞬间直线下降。
类似的剧情,在问界那头同步上演,而被对标的是保时捷Cayenne。
Cayenne的豪华是物理性质的,比如细腻的真皮、温润的木纹等,看得见也摸得着,但问界M9的情绪价值强啊:要座舱有座舱,有智驾有智驾......座椅和中控包裹看起来再贵,也没有高科技智能设备来的爽,土豪们也想舒服啊。
M9长期占据50万以上高端市场的销冠位置,本身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放在以前,这个KPI是想都不敢想。有意思的是,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保值率的前三名,分别是小米SU7、问界M9和保时捷Cayenne。
某种程度上,问界已经杀入了保时捷的核心统治区,而且还建立了国产豪车从未有过的统治力。
你不能说保时捷不努力,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因为友商崛起的速度太快了,导致德国人压根来不及做出反应,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保时捷手里有好牌,不过已经是上一把的了”。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保时捷根基深厚,国产新势力们想要光速“偷家”并不容易。在考验机械极限的“F1赛道”上,保时捷依旧是头部玩家,只不过让它放下自己的荣耀去学习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同样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