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信息来源:浙江在线——苹果的“核芯”命脉 竟掌握在一位86岁老华人手里) 张忠谋这番直白的表述,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台积电近年布局的大门。 回溯他的人生,从 1962 年拿到美国国籍起,他的职业轨迹就和美国半导体行业紧紧缠绕在一起。如今台积电的先进制程产能跟着美国客户走,更是把这种“绑定”写进企业发展蓝图里。 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台积电那座备受关注的新工厂正紧锣密鼓推进着。按规划,这里要生产4 纳米、3纳米甚至2纳米制程芯片,而且这些先进产能几乎是专供美国市场的。 要知道,4 纳米、3 纳米这类先进制程,可是当下芯片行业的 “香饽饽”,谁家能掌握,谁就握住了高端芯片制造的主动权。 可台积电偏偏把这么重要的产能放在美国,还专门服务美国客户,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哪里是简单的工厂布局,分明是把企业的命运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兴衰牢牢绑在了一起。 有人可能会好奇,台积电为啥这么 “偏爱” 美国市场? 其实看看它的客户名单就懂了——苹果、高通这些美国科技巨头,都是台积电的核心客户,而这些客户对先进制程的需求,直接决定了台积电的产能分配方向。 像苹果的高端手机芯片,几乎全靠台积电代工,随着苹果对4纳米、3纳米芯片需求不断增加,台积电很难不把相应产能向美国倾斜,毕竟离客户越近,供应链响应速度越快,合作更方便。 而且美国政府近些年一直在推动半导体产业 “本土化”,给了不少政策支持,台积电把先进产能放在美国,既能讨好美国客户,又能拿到政府红利,在张忠谋看来,这或许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可这笔买卖背后藏着不少肉眼可见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技术与人才的“虹吸效应”。为支撑美工厂的先进制程生产,台积电不得不把本土核心技术团队等往美调,总部力量被稀释。 要知道,台积电的技术优势可不是凭空来的,是靠本土几十年积累的人才梯队和研发经验撑起来的,现在把核心力量往美国挪,不少业内人士都担心,本土半导体研发进度会被拖慢,甚至可能慢慢失去技术领先的底气。 另外,美国本土的半导体配套产业不如台湾成熟,从原材料供应到设备维护,都容易出现卡壳。之前亚利桑那工厂工期延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美国本地供应商跟不上节奏。 更关键的是,这种 “产能随美国走” 的模式,让台积电逐渐失去了自主决策权,也让台积电的发展多了几分“看美国脸色”的意味。 要是美半导体市场景气,客户订单源源不断,台积电的日子自然好过;可一旦美半导体行业遇到波动,比如客户需求下滑,或政策变动,台积电的先进产能就可能面临“吃不饱”的风险。 就像之前亚利桑那工厂原本计划 2024 年下半年量产 4 纳米芯片,结果因为各种原因推迟到 2025 年第一季度,3 纳米制程的量产时间更是从 2026 年延后到 2028 年。 这背后或多或少都受美国本地供应链、政策协调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布局也让台湾民众担忧,本土能拿到的就业岗位会变少,年轻人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机会也会跟着减少,且台积电每年从台湾获得不少政策优惠和资源支持,如今却把核心产能外迁,有 “忘本”的意思。 民众也担心美国会 “过河拆桥”,等美国本土半导体制造能力起来后,会不会减少对台积电的依赖,到时候台积电可能会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再想想张忠谋的身份,他从 1962 年就是美国公民,一生的荣光、积累的资源大多和美国紧密相关,这种个人经历难免会影响他对台积电布局的判断。 在他看来,把先进产能放在美国,既是对美国市场的“投桃报李”,也是让台积电更稳妥地融入美国半导体生态。 毕竟在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版图里,台积电的先进制造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美国市场对台积电来说,也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战场”。 如今,亚利桑那工厂的建设还在继续,虽然工期有所延误,但台积电对美国市场的重视丝毫没有减少。 这种布局或许在短期内能给台积电带来稳定的订单和收益,但从长远来看,把企业命运过度绑定在一个国家的产业兴衰上,也并非没有风险。 毕竟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瞬息万变,一旦美国市场出现不可控的变动,台积电想要调整布局,恐怕没那么容易。 张忠谋用一生的经历,书写了自己与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羁绊,而台积电“产能随美国走”的布局,正是这种羁绊的延续。 如今,台积电的先进产能正源源不断向美国倾斜,这场 “押注美国” 的布局最终会走向何方,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