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亲口认美为“我的国家”,台积电与美国半导体的生死绑定

疾冰预防说 2025-11-08 14:45:32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这番看似直白的言论,但也体现出了他数十年与美国半导体产业深度绑定后的现实写照,背后藏着清晰的产业逻辑。 张忠谋的人生轨迹早已与美国紧密相连。 早年留学美国的他,先后就读于哈佛、麻省理工,后在德州仪器的资助下攻读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学位,最终顺利获博士学位,美国职场也为他敞开了大门。 1955 年他进入希凡尼亚,1958 年跳槽至德州仪器(TI),恰好赶上美国半导体产业腾飞的黄金时代。TI 作为当时的技术领头羊,手握美国空军和 NASA 的订单,为他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平台。 在这里,公司出资送他攻读斯坦福博士学位,他凭借实力将 IBM 都难以攻克的晶体管良率从 10% 提升至 20% 以上,27 岁便升任部门经理,成为 1960 年代少数在美企身居高位的华人。 此后他一路晋升至 TI 全球资深副总裁,亲眼见证美国靠技术与政策双轮驱动,坐稳全球半导体行业老大的位置。 1970 年代,美国半导体产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TI、英特尔等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张忠谋后来创办台积电,并非单纯 “回台湾创业”,而是带去了完整的美式产业链思维。 初创时的台积电在技术代际上与英特尔存在差距,其独创的晶圆代工模式获得行业认可,英特尔等企业的早期订单为其打开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后他推出 “群山计划”,吸引德州仪器、摩托罗拉等美国企业将生产外包,彻底重塑了全球芯片制造格局。 如今,台积电与美国的绑定已达深度利益共同体层面。2023 年,美国客户贡献了台积电 35% 的订单,苹果、高通、英伟达等都是核心客户,苹果更是近乎专属的代工伙伴。从 7 纳米到 3 纳米,台积电每一代新工艺的首发客户均为美国公司,双方在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上形成紧密联动。 即便如此,美国想要将台积电 “打包搬回本土” 的想法也难以实现。特朗普想“将台积电迁至美国” 被写入政策文件,但张忠谋早已清醒指出,先进制程绝非单纯盖工厂那么简单,牵涉完整产业链、技术团队、客户生态与数十年沉淀的工程文化。 亚利桑那工厂的推进过程便印证了这一点:原计划 2024 年投产的 4 纳米制程推迟至 2025 年,3 纳米更是要等到 2028 年,投资额也从 120 亿美元飙升至 400 亿美元,还面临工人短缺、技术磨合等诸多问题。 美国政府为吸引台积电建厂,提供了 66 亿美元补贴与 50 亿美元贷款,台积电咬牙推进此事,本质是战略分流而非整体迁移。 台积电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台湾成熟的工业体系,从设备、工程师到供应链、管理文化,每个环节都难以短期复制。 张忠谋的表态,本质是对产业生态格局的客观判断。美国的技术、订单与生态支撑了他的整个成功路径,而美国也离不开台积电的先进产能,这种深度绑定的产业协作模式,让双方形成了 “谁也离不开谁” 的格局。 除了体现其与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深度绑定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不少人也认为对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主导地位的一种认同和支持,这一点在一些报道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他支持美国推出的半导体产业政策,旨在减缓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发展速度。 此外,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张忠谋 2023 年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曾表示,“如果我们想扼杀中国芯片,中国企业毫无还手之力”的论调也被重申审视,事实证明中国半导体产业有着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疾冰预防说

疾冰预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