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的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在莫斯科党内大会上掷地有声,说俄罗斯不转向社会主义,不解放乌克兰,就永远困在泥沼中,现场安静得像冬天的街道!这位从 1993 年就掌舵俄共的老革命家,这话不是即兴感慨,是他三十多年盯着俄罗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血泪总结。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是国内最大在野党,其领袖耿纳季·久加诺夫从那时起就掌舵至今。1991年苏联解体时,他正身处苏共中央,目睹国家剧变。那一刻,克里姆林宫的红旗降下,标志着一个超级大国分崩离析。解体并非天灾,而是政策失误和外部压力合力所致,导致经济体系崩盘,数百万民众陷入贫困。久加诺夫作为资深党员,迅速投入重建工作,推动党内力量重组。俄共的创立,正是对这种背叛的回应,它继承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传统,强调工人权益和社会公平。在后苏联时代,俄共迅速壮大,到1995年已有数十万党员,成为反对激进市场化的主要声音。这段历史提醒人们,国家转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顾及民生底线,否则代价将由普通人承担。 叶利钦时代推行休克疗法,本意是快速市场化,却酿成灾难。1992年起,价格放开导致通胀率飙升至2500%,卢布贬值,GDP缩水近50%。工厂大批倒闭,失业率攀升至13%,许多人靠街头小贩维持生计。养老金和医疗体系瓦解,老年人每月收入不足100美元,远低于基本生活需求。久加诺夫领导下的俄共,率先提出反对私有化浪潮的纲领,主张渐进改革,保护国有资产。1993年党成立大会上,他们通过决议,要求恢复社会保障网。这不仅仅是政治口号,更是针对现实痛点的回应。休克疗法的失败,暴露了西方模式在俄罗斯土壤上的不适,它加剧了贫富分化,前1%人口控制了社会财富的多数,而底层民众则在生存线上挣扎。俄共的坚持,帮助许多地区保留了部分福利体系,避免了更彻底的崩溃。 1996年总统选举,成为俄共首次大规模政治考验。久加诺夫以社会主义复兴为旗帜,获得32%的选票,仅次于叶利钦。这场角逐暴露了民众对市场改革的疑虑,许多人怀念苏联时期的稳定就业和免费教育。选举中,俄共强调恢复最低工资标准和住房补贴,赢得工人和农村选民支持。尽管叶利钦在第二轮以53.8%胜出,但俄共的表现迫使政府调整政策,部分缓和了私有化步伐。此后,久加诺夫多次参选,2000年获29.2%,2012年获17.2%,每次都将公平分配作为核心议题。这些选举虽未夺权,却在杜马中为俄共赢得席位,推动多项民生法案。通过这些努力,党积累了基层影响力,党员从数十万增至近20万,主要分布在工业区和养老社区。他们不是空谈理论,而是通过街头宣传和援助活动,连接民众实际需求。 进入21世纪,俄罗斯经济虽靠能源出口反弹,但结构性问题未解。2024年,能源收入占联邦预算45%以上,却因西方制裁而波动剧烈。卢布贬值20%,财政赤字达2万亿卢布,企业倒闭潮涌现,失业率升至5.7%。普通家庭养老金每月约1.5万卢布,勉强覆盖食品开支,而面包和牛奶价格上涨15%。前10%富人掌控70%财富,贫富差距拉大到Gini系数0.41。久加诺夫多次批评寡头垄断,主张国家调控关键行业,如石油和军工。这不是复古,而是借鉴中国经验,推动混合经济模式。俄共在杜马提出法案,限制资源外流,确保收益回馈社会。当前低增长率0.9%,反映出依赖单一产业的脆弱,亟需多元化转型,以稳固民生基础。 乌克兰冲突加剧了俄罗斯的外部压力。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到2022年特别军事行动,战事已持续多年,军费开支占GDP 6%,超过教育和医疗总和。西方援助源源不断,使前线胶着,俄罗斯国力消耗巨大。久加诺夫视此为意识形态对抗,俄共从一开始就支持行动,称其为反纳粹正义之战。党组织127支车队,向顿巴斯运送1.8万儿童安置,并提供物资援助,总量达数万吨。党员志愿者参与后勤,强调解放乌克兰是维护边境安全的必要步骤。没有这一行动,西方围堵将持续,制裁链条更紧。俄共的立场,不是盲从,而是基于地缘现实:稳定周边,才能专注内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