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俄罗斯才打明白:原来击溃敌人基本上没用,还得学中国的歼灭战! 不是打

红楼背疏影 2025-11-07 17:19:51

打了3年,俄罗斯才打明白:原来击溃敌人基本上没用,还得学中国的歼灭战! 不是打不过,是打不完。仗打到今天,俄军终于发现,敌人退了不等于完了,打跑了不如打没了。 这一点,中国几十年前就明白了,可俄罗斯,硬是耗了三年,才后知后觉。 2025年3月,普京称俄军“彻底击溃”库尔斯克州乌军,乌总参谋部次日随即宣称击退21次进攻。俄乌交战三年,俄军摧毁乌军2.1万多辆装甲车辆,数量远超战前乌军装备总量,却仍深陷战场胶着。核心原因明确:俄军长期采用击溃战战术,而中国早已将“彻底歼灭”的作战思想运用成熟。 俄军三年来的“击溃战困局”具体表现为:2022年冲突初期,俄军装甲集群长驱直入,看似势如破竹,拿下赫尔松、扎波罗热70%以上区域,但乌军主力仅后撤未被歼灭。 2025年央视新闻披露,顿巴斯至今仍是主攻方向,俄军后续改为小股分队进攻以减少损失,却导致推进速度迟缓,根源在于前期未彻底歼灭乌军主力。 马里乌波尔战役是典型案例,俄军耗时82天攻克该城并宣称“歼灭乌军主力”,但事后证明,乌军亚速营残部收拢后重新成为作战骨干。 俄国防部数据显示,三年来俄军击落乌军4.4万架无人机,然而在西方持续援助下,乌军无人机袭扰从未中断。这种打法如同只薅作物叶片不除根系,一旦外部补给到位便会迅速恢复战力。 这时候就得说说中国的歼灭战逻辑。1947年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面对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不追求击溃也不贪占地盘,集中5倍兵力形成合围,断水断粮切断补给,最终全歼这支国民党王牌部队。此战后,国民党军华东战场防线直接崩溃,这就是“打没了”的威力。 有人说现代战争都是火力覆盖,没法打歼灭战?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例子。美军倾泻190万发炮弹,把山头削低两米,却始终拿不下志愿军阵地。 关键在于志愿军以坑道为依托,每次反击都精准歼灭美军有生力量,美军伤亡1.5万人后再也无力进攻。这和俄军光炸装备不斩主力的打法形成鲜明对比。 俄军为何执着于击溃战?根源在于历史战术路径依赖。二战时期,苏联凭借大纵深作战思想击败德军,核心战术为撕开防线后快速推进,但当时的前提是苏军兵力为德军3倍,且资源补给充足。 当前俄乌兵力对比均衡,加之西方持续输血,传统大纵深战术自然失效。2025年央广网数据显示,乌军虽损失惨重,但每月可补充8000名新兵,单纯击溃无法改变战场态势。 今年俄军终于开始调整,7月央视报道,11万俄军重兵锁定顿巴斯红军村,不再搞宽正面推进,而是集中火力围歼乌军第58旅。 此战打了28天,不仅歼灭该旅3200人,还缴获了西方援助的12门海马斯火箭炮。这招“围点打援+精准歼敌”,明显有中国歼灭战的影子。 俄军还将精准打击融入围歼战术,11月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与无人机协同,先摧毁乌军机场等关键节点,再收缩包围圈,避免敌人残部突围重建,这种“节点破击+合围清剿”的组合,正是对歼灭战思想的现代演绎。 可能有人质疑,现代战争有卫星、无人机支援,难以实现隐蔽合围。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已给出答案:我军在藏南高原依托地形实施隐蔽穿插,白天伪装潜伏,夜间快速机动,仅用31天便歼灭印军3个旅,达成“低伤亡”作战效果。俄军若早采用此类战术,便不会在赫尔松陷入反复拉锯。 俄军每次宣称“击溃乌军”,西方便以此为借口加码援助,声称“乌克兰仍具备作战能力”。第47任总统特朗普今年初曾计划削减对乌援助,但俄军库尔斯克“击溃战”后,美国国会随即通过400亿美元援助法案。 反观中国解放战争,辽沈战役歼灭廖耀湘兵团后,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国民党军彻底丧失反扑能力,两者的战略威慑效果形成鲜明对比。 俄《生意人报》统计显示,俄军平均摧毁1辆乌军坦克需消耗80发炮弹。而我军淮海战役期间,采用“土工作业近迫作战”战术,将战壕挖掘至敌方阵地百米范围内,以手榴弹实施精准打击,弹药消耗量仅为俄军的1/5,作战效率却提升10倍。 当前俄军战术调整已初见成效,2025年9月,俄军在扎波罗热围歼乌军第128旅时,未采用大规模轰炸,而是先以无人机定位指挥节点,再用高超音速导弹实施“斩首打击”,最后由地面部队清剿残兵。这种“精准点杀+合围清剿”的组合战术,使乌军该旅彻底丧失重建能力。 战争的本质始终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俄军三年来摧毁的装备规模足以武装两个中等国家,却未能彻底瓦解乌军战力,核心便在于未把握这一本质。而中国军队从井冈山时期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到解放战争的“十大军事原则”,早已将歼灭战运用得炉火纯青。 如今俄乌冲突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俄军战术调整虽滞后但方向正确。但三年鏖战的代价警示我们: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固守传统经验必然陷入被动。 中国军队“灵活应变、精准歼敌”的战术智慧,不仅是历史积淀的军事遗产,更是现代战争的核心制胜密码。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