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称台湾只是冰山一角,中国与美国,不是谈不谈得拢的问题,而是根本没得谈。崔天凯一句话讲穿现实:美国压根不想和中国来场真心实意的对话。 崔天凯所指的“冰山一角”,在军事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台湾问题本质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工具,而美军在亚太地区的部署已形成合围态势。 国防部2025年8月通报显示,美军在第一岛链部署的反导系统已增至7套,较2020年实现翻倍;同期中美军事磋商中,美方始终拒绝承诺“不在亚太地区首先部署高超音速武器”,这种“只许自身加码、不许对方防范”的逻辑,缺乏平等对话的基本前提。 上世纪80年代中美核军控谈判期间,美方表面倡导“降低核风险”,实则加速推进巡航导弹研发。 崔天凯在回忆录中提及,2018年中美贸易谈判时,美方在敲定协议文本次日,便临时提出“要求中国放弃产业升级”的额外条款,此类出尔反尔的行为,违背了谈判的基本准则。 2025年5月的中美科技磋商更能说明问题。中方携带半导体产业链合作方案参会,旨在解决美方芯片出口限制问题。 美方代表团团长、商务部长雷蒙多全程采用书面发言形式,对中方提出的具体合作路径,仅以“美国技术安全优先”回应。会后,雷蒙多宣布为台积电在美工厂追加20亿美元补贴,实质是强化对中国芯片产业链的遏制。 历史上美苏冷战时期便有类似情形,美国在与苏联开展核裁军谈判的同时,秘密推进“星球大战”计划。 2025年上半年,特朗普政府与中国进行3次气候合作磋商,随后便联合欧盟出台《芯片出口管制新规》,将23种关键技术列入对华禁运清单。国防部发言人吴谦曾指出:“美方所谓的‘对话’,本质是要求中国单方面让步。” 军事领域的“虚假对话、实质遏制”表现更为突出。2024年中美海军在西太平洋举行联合搜救演练期间,美方在表面配合的同时,派遣P-8A反潜机对中方潜艇活动区域实施侦察。 中方提出抗议后,美方以“演练既定内容”为由搪塞。崔天凯在任期间多次遭遇此类情况,他指出:“中方强调规则意识,美方却回避实质问题,双方缺乏对话共识基础。” 中美存在阶段性合作空间,但多为美方有需求时的权宜之举。2025年全球粮食危机爆发,美方主动与中方磋商农业合作,希望中方放开对美玉米进口。 中方提出“美方取消对中国农业企业制裁”的对等条件,美方仅同意“暂缓制裁6个月”,合作达成后随即重启对两家中国企业的限制措施,凸显其合作的临时性与功利性。 2025年3月,中方主动提议重启中美人文交流机制,制定了教育、科技、文化合作清单。美方却提出“将香港、新疆问题纳入交流议题”,实质是借合作干涉中国内政。 崔天凯对此评价:“美国的对话始终附带政治条件,违背了平等合作的基本原则,不符合对话协商的核心要义。” 历当年英国面对崛起的德国,在谈判的同时构建军事同盟实施包围;当前美国对中国采取了类似的策略,2025年联合日本、澳大利亚在南海开展“联合巡航”,同时邀请中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通过施压与拉拢相结合的方式,试图迫使中国接受其主导的秩序。 前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2025年在《外交政策》杂志撰文指出:“美国始终期望中国维持‘次要地位’,未正视中国的核心利益诉求,这种不平等的对话基础,决定了双方难以达成实质性共识。” 2025年国防部发布的《国防白皮书》,首次明确“不主动寻求对抗,但坚决拒绝不平等对话”的立场。 典型例证是,美方多次要求中方“暂停高超音速武器试验”,中方予以拒绝并公开东风-17导弹部署训练视频。以实力为基础的外交,比单纯的口头谈判更具效力,这正是崔天凯强调的“外交底线”。 “难以开展实质性对话”并不等同于必然走向冲突,无需过度担忧。崔天凯解释:“认清美方对话态度,目的是避免战略误判,而非追求对抗。” 上世纪美苏冷战期间,双方虽长期对峙,但因实力制衡未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当前中国国防实力稳步提升,2025年海军新增3艘055型驱逐舰,火箭军列装新型洲际导弹,形成有效战略威慑,为避免冲突提供了实力保障。 崔天凯的经历印证了“实力决定话语权”的国际交往规律。他任职驻美大使初期,美方在谈判中常随意打断中方发言;至2020年卸任前,美方已不再出现此类行为。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中国GDP从2013年的9万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4.7万亿美元,综合国力提升使话语权随之增强,这一变化比单纯的谈判技巧更具决定性作用。 崔天凯的“难以开展实质性对话”是基于现实的理性判断,而非悲观论调。面对美方缺乏诚意的对话态度,中方无需在无效沟通中消耗资源,应集中精力推进自身发展。 2025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C919大飞机实现规模化运营等成就,印证了发展实力是赢得尊重的核心要素。在切实的发展成就支撑下,任何不平等的对话模式终将难以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