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立冬,冬之始也。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当太阳黄经抵达22

闲情偶记 2025-11-06 20:00:50

明天立冬,冬之始也。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当太阳黄经抵达225度,斗柄指向西北,天地便悄然换了一番气象。草木凋零,蛰虫入穴,风里多了几分凛冽的寒意,连日光也变得清冷而疏离。立冬,不是冬天的渐进,而是冬的正式登台。它如一位沉静的老者,以肃穆之姿宣告: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进入一年中最深的休养与积蓄。 立冬的习俗,如同一幅多彩的民俗画卷,在大江南北徐徐展开。在北方,立冬吃饺子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这不仅因为“交子之时”谐音“饺子”,寓意着新旧季节的交替,更在于这小小的面食里,包裹着人们对温暖与团圆的渴望。无论是鲜嫩的白菜猪肉馅,还是清甜的倭瓜馅,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氤氲的白雾模糊了窗玻璃,也模糊了冬日的寒意。一家人围坐,笑语喧哗,蘸着醋蒜的饺子入口,暖意便从舌尖蔓延至全身。 而在南方,立冬的滋味则更为丰富多样。有“北吃饺子南吃鸭”的说法,南京人喜爱吃生葱,一句“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的谚语,道出了他们对葱的偏爱,餐桌上一碟香油拌葱花,就着鱼肉下肚,既开胃又防病。潮汕地区的人们则笃信“立冬食蔗齿不痛”,此时的甘蔗清甜多汁,正是进补的好时候。更有一道传承千年的“萝卜老鸭煲”,老鸭经过炖煮,肉质酥烂,汤头醇厚,再配上清甜的白萝卜,温补而不燥,是冬日里最暖心的滋补佳品。 立冬的习俗,远不止于食。在水乡绍兴,立冬是“冬酿”的开始。此时节,水体清冽,气温适宜,正是酿造黄酒的黄金时间。人们将糯米蒸熟,拌入酒曲,封入陶坛,让其在寒冬中慢慢发酵。这一坛坛新酒,承载着对来年丰收的祈愿,也酝酿着岁月的醇香。 在旧时宫廷,立冬有吃涮羊肉的规矩,这股风尚后来也流传至民间。一锅清汤在炭火上翻滚,夹起一片薄如蝉翼的羊肉,在汤中轻轻一涮,肉色变白便捞出,裹上浓香的麻酱料,入口即化,暖意顿生,驱散了所有寒气。 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立冬这天舂“交冬糍”。将糯米蒸熟后放入石臼中,用木槌反复捶打,直至变得柔韧粘糯。吃时用筷子串起几粒,像拨浪鼓一样,故又名“拨浪糍”。做好后,还会敬奉土地神,感谢一年的丰收与馈赠。 立冬的养生,核心在一个“藏”字。《黄帝内经》有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要顺应自然的节奏,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避寒邪,等待阳光普照再开始活动。这并非懒惰,而是一种顺应天时的智慧。此时,人体的阳气内敛于肾,如同炉火移入室内,更需细心呵护。护住后腰的命门、肚脐的神阙、足心的涌泉,便是护住了生命的火种。睡前用热水泡脚,让暖流从脚心升腾,便是简单而有效的养生之道。 立冬,看似是生机的沉寂,实则是生命最深刻的蓄力。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时也需要像大地一样,学会“藏”。藏起浮躁,藏起喧嚣,让身心回归宁静,沉淀一年的收获与感悟。冬天不是终点,而是春天的序章。唯有在寒冷中守住内心的火种,才能在万物复苏时,拥有破土而出的力量。 冬已至,敬颂冬绥。愿你我都能在这静谧的季节里,藏精蓄锐,静待春来。 深秋立冬 立冬谚语 下个月就立冬 立冬天气谚语 立冬物候

0 阅读:2
闲情偶记

闲情偶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