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公开史料记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前线突然宣布了“冷枪冷炮”行动。 1953年初,朝鲜战场进入停火谈判前的阵地对峙,上甘岭597.9高地被炮火削低约两米,阵地对射成了常态。此时的较量,不看谁的枪更新,看谁能在短时间内找准、压住、打掉关键点位。 张桃芳,身高约1.72米,肘部磨破的棉衣,手里是一支无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据多方资料,他在上甘岭一线累计击毙214人。对面多是配M1C光学瞄具的美军狙击手,有效射程可到六七百米。器材有差,但结果不由器材决定。 夜里那盏煤油灯是他的练习目标,灯芯当成百米外的点位,长久练到眼睛发酸,这些训练细节在多篇回忆录里反复出现。与之对照,美军的标准化靶场与光学优势很强,但基础瞄准、稳定控制和节奏管理在任何距离都绕不开。 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地里,他为等一个观察员趴了约六小时,最后一发解决目标。低温会影响呼吸、扳机控制和子弹初速,光学器材也容易起雾。到了这种时段,动作是否稳定、等待是否到位,就能拉开差距。 2月一个清晨的597.9阵地,据媒体与回忆材料描述,他发现对手藏身点后没有急于开火,而是装死引诱。二十多分钟后,碎石滑落的轻响暴露了目标,他在约192米距离扣动扳机,直接命中。 枪托上的刻痕被他划了32道,那是阶段性战果的记录,也是自我约束。在这种密集对峙里,狙击手还担负观察、修正火力、压制工事的任务,稳得住,阵地就不乱。 “冷枪冷炮”在1952—1953年被系统推广,据公开报道各部统计口径不一,但目标集中在打观察员、机枪手、通信员。联军一侧也组织反狙击,增设伪装和诱饵,攻与防不断调整。 新兵在他身边递弹会发抖,这种细节在战友口述里多有提到,他会压低声音稳定情绪。老兵带教把节奏稳住,阵位就能连贯,连续射击就不容易出错。 装备之外,地形是关键变量。597.9起伏小、掩体多,可见时间很短,光学优势难以完全发挥。无镜射击在两百米内反而减少反光与遮挡,机会窗口更干净。 弹种和距离也有讲究。7.62×54R在两百米内落点可控,配合提前标定的参照物,出枪速度更快;.30-06在更远距离更有伸展,但前提是目标暴露时间足够,这在上甘岭并不常见。 这些做法落到今天,仍然是可用的经验:先把基础打牢,再用装备加分;先把隐蔽和观察做好,再定开火;先把团队配合顺上,再追求个人数据。 回看那年上甘岭,这些具体动作连成一线,就是清晰的路径:在器材不占优的条件下,用训练、耐心、纪律把缺口补上。 名字会被记住,方法更该被记住。把每一次暴露压到最低,把每一枪算到点上,胜负就会朝着有准备的人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