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

红楼背疏影 2025-11-06 14:19:47

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免签,实现了中瑞关系某种意义上的破冰或者突破。那么,这意味着欧盟对中国免签更近了一步吗? 欧盟并非“铁板一块”,成员国在签证政策上存在显著自主权差异。瑞典是欧盟成员国但未加入申根区,其出入境政策无需遵循申根区统一标准。 2024年欧盟理事会外事专员在公开访谈中明确表示:“申根国需执行统一边境政策,非申根成员国在签证管理上拥有完全自主权,瑞典正是典型案例。” 中瑞免签政策并非突发举措,而是中瑞长期合作积累的结果。2023年中瑞开通北极航线货运航班后,半年内两国贸易额增长23%,沃尔沃集团、萨博防务等瑞典企业与中方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军事领域的务实合作更提升了互信水平——2024年中国海军编队访问斯德哥尔摩期间,双方开展联合反海盗演练,这种合作深度在欧盟国家中较为罕见。 有观点以冰岛、马耳他对中国实施免签为例,主张欧盟国家已有免签先例,但这一说法存在明显局限。冰岛并非欧盟成员国,马耳他则为小型成员国,不具备代表性。 在欧盟主要大国中,德国、法国对短期签证简化政策执行严格。2025年上半年法国驻华使馆数据显示,中国游客签证拒签率达18%,较瑞典高出10个百分点。 内部分歧是欧盟对华集体免签的核心障碍,2024年欧盟就对华签证便利化提案投票时,德国、荷兰、奥地利明确反对,理由是“需与移民管控政策联动”。 欧盟外交政策实行“全体一致同意”原则,任一主要成员国反对即可导致提案搁置,这种“一票否决”机制使集体免签难以推进。 历史案例可进一步明晰其中逻辑,2015年申根区遭遇难民危机时,德国临时关闭与奥地利的边境,打破申根区“无边境检查”惯例。 连内部边境政策都可临时调整,足见欧盟在外部签证政策上的协调难度。而瑞典因未加入申根区,2020年疫情期间单独对中国开通“快捷通道”,当时欧盟其他国家仍普遍实施入境隔离措施。 美国的外部影响同样不可小觑,第47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后,持续向欧盟施压要求“协调对华政策”。 2025年初美国驻欧盟大使公开表示:“欧盟应避免单独与中国达成便利化协议,需兼顾跨大西洋盟友利益。”这一表态对德国、意大利等与美国关系密切的欧盟国家形成明显约束,使其在对华签证政策上保持谨慎。 选择瑞典作为免签突破点,体现了中方的战略考量。瑞典在欧盟内部属于“中间派”,既不像东欧国家受美国影响较深,也不像法德等大国存在明显的“政策顾虑”。 2024年瑞典议会通过的《对华合作白皮书》明确将中国列为“优先合作伙伴”,这一政治共识为免签政策落地奠定了基础。 一项值得关注的细节是,瑞典萨博防务公司为深化与中方合作,专门调整供应链布局,将部分非敏感零部件生产转移至中瑞合资工厂。 这种产业“绑定”使两国在经济与安全领域形成利益共同体,免签政策正是合作深化后的自然结果。而欧盟其他国家中,法国拥有独立防务体系,波兰依赖美国驻军,均难以形成类似合作深度。 中瑞免签对欧盟存在一定影响,但更多体现为“示范效应”而非“推动作用”。以芬兰为例,其近期与中方磋商签证流程简化事宜,但明确表示“暂不考虑免签”。 民众层面的需求差异同样显著,瑞典旅游局数据显示,2024年赴瑞中国旅客中商务旅客占比达42%,显著高于旅游旅客比例。 而法国的中国旅客中80%为观光游客,这使法国对“非法滞留”风险的担忧更为突出。旅客结构差异导致各国对免签政策的风险评估存在本质不同。 结合中美欧博弈背景可明晰事件本质,2023年欧盟提出“战略自主”理念,但在签证等敏感领域仍受美国影响。而中瑞合作从北极航线、防务演练到免签政策,均体现“不依附第三方”的自主决策特征,与欧盟受外部约束的决策机制形成鲜明对比。 未来欧盟对华集体免签的短期可行性较低,3年内实现的可能性极小。但长期来看,随着中德、中法贸易额持续增长,欧盟存在推行“分阶段放宽”政策的可能,即先对商务旅客、留学生等群体放宽限制,再逐步扩大适用范围。中瑞免签政策为这种“分阶段”模式提供了实践参考。 斯德哥尔摩当地中资餐饮从业者的反馈具有代表性:2024年赴瑞中国客人中商务与旅游群体各占50%,免签政策落地后已计划在机场周边增设分店。 这一案例反映出中瑞免签的核心价值——并非以推动欧盟集体免签为直接目标,而是通过政策便利化夯实双边合作基础。 中瑞免签是“点对点”的双边突破,欧盟集体免签则是“系统性”工程。前者依托双边互信与利益绑定实现,后者需突破内部协调、外部施压、机制约束三重阻碍。 信息来源:外交部:中方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免签 环球网2025-11-03 15:31北京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