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中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5日,中国正式宣布:未来一年内继续暂停对美国商品24%的加征关税,同时保留10%的加征关税税率。(观察者网) 中国的关税调整精准击中美国关键领域,暂停24%关税的品类具有明确针对性,主要涵盖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及部分汽车零部件。 美国农业部10月数据显示,本年度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同比下降32%,农场主不满情绪显著。这一举措既为特朗普提供政绩支撑,也牵制其选票根基。 保留10%关税的品类更凸显军事安全层面的考量,清单明确包含航空发动机零部件、高端数控机床、半导体材料等产品,此类商品均为军工产业链核心环节。 以航空发动机为例,中国空军歼-20已实现国产发动机换装,但部分民用大飞机备用部件仍依赖进口,保留关税既能倒逼国内企业加速替代进程,又可规避美国供应链卡控风险。 这一“有放有收”的策略,与上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战中的应对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美国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全盘接受后引发经济泡沫破裂。 中国的应对则呈现差异化特征,2018年特朗普首次加征关税时,中国即采取针对性反制而非被动接受。此次关税调整更显成熟,通过设置博弈“缓冲带”,既避免与美国全面对抗造成两败俱伤,又坚守核心利益底线。 2024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通用电气向中国出口某型直升机发动机配件。 此前中国已通过关税调节引导国内企业开展两年技术攻关,本年度上半年国产配件通过军方验收,直-20直升机国产化率从78%提升至92%。 国际社会的反应可进一步印证该政策的战略价值,欧盟贸易专员当日表态,希望中美维持贸易对话,避免全球供应链动荡。 欧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及美国盟友,其表态实质是认可中国的负责任姿态。俄罗斯方面,普京在5日金砖国家会议上明确表示,“中国的做法为多边贸易树立了典范”,隐含对美国单边制裁的反对立场。 贸易优势的判断可依托贸易逆差数据佐证:中国海关10月数据显示,2025年前10个月中美贸易逆差同比缩小18%,中国对美出口机电产品占比从58%提升至65%,而美国对华出口仍以资源型产品为主。 白宫发言人当日仅表示“欢迎中方的积极举措”,未提及进一步关税减免计划,反映美国仍在试探中国底线,尤其在芯片领域。 中国对此已提前布局,工信部10月底宣布国内首条28纳米全产业链生产线投产,良率达95%,标志着美国在中低端芯片领域的封锁已失效。 关税策略与国防布局存在明确呼应,本年度9月,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海举行联合演习,重点演练“后勤保障自主化”科目,参演装备包括国产材料制造的装甲车辆和无人机。 此类国产材料的研发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进口材料关税调节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政策中一处细节值得关注:本次关税政策明确提及“动态调整机制”,即若美国单方面加码制裁,中国可随时恢复24%关税。 这一机制类似军事领域的“防御性威慑”,不主动发起进攻但保有充足反击能力。上世纪90年代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因缺乏有效经济反制手段,在美国制裁下陷入被动,中国显然吸取了这一经验。 以汽车行业为例,部分汽车零部件关税暂停后,进口成本下降将使国内新能源汽车售价降低3%-5%,直接惠及消费者;同时,对高端汽车保留关税可保护国内车企发展,避免外资冲击。 对比历史上的同类博弈案例,中国策略更具弹性,冷战时期,美苏在军事与经济领域全面对抗,最终导致苏联国力衰退。 中国则采取“斗而不破”的策略,在竞争中挖掘合作空间。本次农产品关税暂停即实现多重目标:满足国内饲料行业需求、缓解美国农场主压力,同时为后续气候谈判、军控对话预留协商空间。 结合特朗普执政风格推断,其政府后续可能采取的举措包括:以农产品出口成果为宣传重点,同时在芯片及军工领域持续施压。 中国已构建应对布局:通过关税机制倒逼自主创新,同时加强与东盟、中东地区合作以分散对美贸易依赖。本年度前10个月,中国对东盟军工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5%,印证这一布局的有效性。 暂停24%关税体现“以退为进”策略,牵制美国票仓及经济关键领域;保留10%关税践行“守正固本”原则,筑牢军工及高端制造安全防线。这一“有放有收、攻防兼备”的策略,既打破美国单边施压格局,又为中国发展争取时间与空间。 在中美博弈框架中,关税始终是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工具而非最终目的,2018年至2025年,中国已从被动反制转向主动布局,这一转变依托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双重提升。 未来一年,中美博弈仍将持续,秉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应对节奏,中国可在这场持久战中保持主动地位。 信息来源: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一年内暂停实施24%的对美加征关税,保留10% 2025-11-05 12:03:08来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