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公开喊话:“希望解放军停止军机绕台行动!” 10月底,国民党政治人物郑丽文的一番喊话,引发岛内外关注。 表面上她是在呼吁和平,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这套说法实际上是一种试图同时满足多种受众的操作方式,里面包含政治技巧,也存在明显矛盾。 她在谈话中认可“台湾属于中国”,这属于蓝营长期坚持的法理叙述,还承认解放军绕台行动属于“主权管辖范围内的行为”。 这段说法,等于从法律立场上承认大陆军机在台海附近活动具备合法性,这在岛内政治中算是比较少见的直接表态。 可她随即又提出,希望解放军停止这种行动,换句话说,她先承认大陆的主权权利存在,再要求对方自愿放弃权利。 这种逻辑会让人感觉她想要得到两边的好处,又不打算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在大陆的角度看来,这很容易被理解成“口头承认、实际拒绝”的态度。 这种政治策略的目标很明显:保持“一中”的基本框架,好让两岸对话继续存在可能性;但同时又想在现实中得到安全上的宽容,让军事压力减轻。 但是,绕台行动产生的主要诱因之一,是岛内持续进行“去中国化”政策,以及外部势力推动军售和介入,她的说法只针对表面情绪,不提产生原因,所以听起来缺乏支撑。 岛内舆论之所以被带动,是因为她这段话有明显的双层传播对象,对大陆方向,她释放出“希望高层沟通”的信号,给人一种愿意缓和的印象。 但是,她并没有说清楚,如果大陆拒绝,台湾方面会做什么调整;如果大陆同意,又会如何落实,因此,这个提案缺少明确后续,容易被质疑是为了展示态度,而不是推进内容。 对台湾选民来说,“和平”依旧是选举中非常有用的宣传词,只要政治人物表现出“我在努力避免冲突”,就能获得部分中间选民认同。 在岛内的政治氛围下,“承认统一框架”难以获得票数,所以她用一种比较温和的包装方式,试图表现“既懂现实,也知道底线”,从操作角度看,这更像是宣传,而不是对政治现实的全面回应。 从历史背景看,这种策略延续了国民党长期的“维持现状论”,在马英九时期,双方依靠模糊表述维持了数年沟通,但当时没有触碰核心问题,结构性矛盾也被搁置。 等政治风向变化、外部势力增加介入后,“现状”很快变成不稳定的状态。 如今,时代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大陆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综合实力提升,使得推进统一成为可以规划的事务,不再只停留在口头表态。 同时,文化、经济等融合措施不断推进,让部分台湾民众开始意识到,外部依赖带来的不安全感在增加,而岛内政治撕裂也越来越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郑丽文的这类表态显得过于老旧,她想通过“只谈和平、不提出终点”的方式来延缓问题,但这既满足不了大陆对于主权和统一问题的严肃立场,也无法回答岛内选民对未来方向的现实疑惑。 和平不是靠口号稳定下来的,而是要处理长期积累的政治分歧,未来要真正缓和台海紧张并找到稳定方向,需要更坦诚、更直接地处理根本问题。 随着大陆实力和意志更加坚定,历史进程已经在往前推进,停留在模糊区间的空间正在被挤压,时间也越来越紧,真正的和平,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政治安排之上,而不是继续拖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