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奔!再穷也要回家!被拐21年的女孩一眼认出了带他乞讨的大爷,大爷四度欲下跪感谢商警官,20多年,大爷一边乞讨一边寻女终于圆满画上句号。 11月4日,一场认亲会在商警官的操持下在浙江嵊州举行。双方见面前,商警官给被拐21年的女孩说,她的家庭有点特殊,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生下来后就过继给了未成家无儿无女的大爷(父亲的哥哥),当年大爷带着6岁的她到天律乞讨为生,开始是住在亲戚家的废品站,后来废品站住不下,大爷带着她住到了桥下,有天早上醒来,发现女孩被人抱走了,从此大爷踏上了边乞讨边找孩子的行程。 当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一老一少对视的瞬间,时间仿佛凝固了21年。女孩盯着大爷布满皱纹的脸,那双被岁月压弯的肩膀、粗糙得像老树皮的双手,还有眼角藏不住的牵挂,突然和童年记忆里那个背着她在桥洞避雨、把仅有的馒头掰给她大半的身影重叠。她嘴唇颤抖着,眼泪先一步涌了出来,一声“大爷”刚喊出口,就哽咽得说不出话。而大爷看着眼前亭亭玉立的姑娘,那双在乞讨路上看遍冷眼、早已浑浊的眼睛,瞬间亮得像有星星坠落,他踉跄着往前扑,伸出手又不敢碰,反复呢喃:“是我的囡囡,是我的囡囡啊!” 谁能想象,这21年大爷是怎么熬过来的?当年女孩被拐后,大爷疯了似的在天津的街头巷尾找了整整三个月,废品站、桥洞、火车站、菜市场,凡是能想到的地方都跑遍了,嗓子喊哑了,脚磨出了血泡,却连孩子的一点音讯都没找到。亲戚劝他放弃,说被拐的孩子多半找不回来了,可大爷红着眼眶摇头:“我把她弄丢的,就算讨饭一辈子,也要把她找回来!” 从那天起,他带着写有女孩生辰八字和幼时特征的纸牌,背着破旧的行囊,开始了全国流浪乞讨寻亲路。 乞讨的日子苦不堪言。冬天睡桥洞,寒风像刀子似的刮在脸上,他就把捡来的塑料布裹得紧些;夏天躲树荫,蚊虫叮咬得浑身是包,他也舍不得买一瓶廉价的花露水。路人的白眼、驱赶是家常便饭,有时一天下来讨不到几块钱,他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把钱攒起来,一方面用来坐车去下一个城市,另一方面托人打印更多的寻亲启事。每到一个地方,他就把启事贴在菜市场、汽车站、公园的显眼处,然后守在旁边,逢人就打听有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女孩。 有好几次,他因为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晕倒在街头,被好心人送到医院,醒来后第一句话还是问“有没有我女儿的消息”。医生劝他好好休养,他却急着出院:“多耽误一天,我女儿可能就离我远一天。” 就这样,他从黑发走到白发,从壮年走到暮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磨破了无数双鞋子,手里的寻亲纸牌换了一张又一张,上面的字迹被雨水泡过、被风沙磨过,却始终清晰地记着女孩的模样。 女孩这边,被拐后的日子同样充满煎熬。她被人贩子卖到了一个偏远山村,养父母对她并不算差,却始终对她的身世闭口不谈。随着年龄增长,童年时和大爷在桥洞生活的片段越来越清晰:大爷用捡来的易拉罐给她做玩具,在雪天把她的小手揣进自己怀里取暖,乞讨来的热汤永远先让她喝。这些温暖的记忆,成了她寻找身世的唯一线索。她无数次在梦里梦见那个背着她乞讨的身影,醒来后泪流满面,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亲人。 今年年初,女孩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到当地警方采集了DNA信息,这条信息很快被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负责打拐工作的商警官看到信息后,立刻联想到了多年前登记过的一则寻亲信息——正是那位常年乞讨寻女的大爷。商警官赶紧联系上大爷,为他采集了DNA样本,经过比对,确认两人存在亲缘关系!当商警官把这个消息告诉大爷时,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当场就哭了,跪在地上给商警官磕了三个头,嘴里不停地说“谢谢警官,谢谢警官,我终于能给囡囡一个交代了”。 认亲会上,大爷拉着女孩的手,一遍遍地抚摸她的头发,像小时候那样,把积攒了21年的思念和愧疚都融进了沉默的凝望里。“囡囡,对不起,是大爷没看好你,让你受了这么多苦。” 他说着就要下跪,被商警官和女孩一把拉住。这已经是他第四次想要下跪感谢,从确认DNA匹配到认亲成功,每一次得到好消息,他都想用这种最质朴的方式表达谢意。 女孩抱着大爷的胳膊,泪水打湿了他的衣袖:“大爷,不怪你,我知道你一直在找我,我也一直在想你。” 她告诉大爷,这些年她虽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心里始终记着有个疼她的大爷,正是这份念想,支撑着她走过了最难熬的日子。认亲现场,女孩的亲生父母和其他亲人也来了,一大家人围在一起,哭了又笑,笑了又哭,21年的分离之痛,在这一刻终于被团聚的喜悦抚平。 21年的等待,21年的坚守,大爷用乞讨攒下的每一分钱,都写满了对女儿的牵挂;女孩用童年的零星记忆,支撑着对亲人的思念。这场跨越半生的团聚,告诉我们亲情的力量有多强大——它能抵御岁月的沧桑,能战胜路途的艰辛,哪怕相隔千山万水,哪怕时隔二十余年,也终究能让亲人重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