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男子在水果店买了根甘蔗,结账时,竟被告知要91元!由于已经削皮,男子只能无

三事堂 2025-11-06 00:08:47

上海一男子在水果店买了根甘蔗,结账时,竟被告知要91元!由于已经削皮,男子只能无奈付钱,事后发文称:够狠哦,长这么大第一次吃!店主回应:物有所值,所有百果园都这个价! 原来这是西双版纳青皮甘蔗,9块9一斤,一根八九斤。男子大概习惯10来块买根甘蔗,没问价就让老板削皮。等削好切好,没办法只能认栽。 攥着塑料袋里切得整整齐齐的甘蔗段,男子走出百果园的脚步都有点发沉,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不是心疼钱,是这“猝不及防”的高价让他实在哭笑不得。他举着甘蔗跟朋友吐槽时,手都在微微发抖:“长这么大,吃西瓜没这么肉疼过,吃甘蔗倒吃出了奢侈品的感觉!” 朋友凑过来尝了一口,咂咂嘴说甜是真甜,水分也足,但要说91块一根“物有所值”,实在有点牵强。 换谁不懵圈?咱们平时买甘蔗,不管是路边摊还是普通水果店,都是10块、15块一根,顶多20来块顶天了。男子之所以没问价,就是吃准了“甘蔗不贵”的常识,哪想到如今的甘蔗也能分出“高低贵贱”,还贵得这么离谱。他后来回忆,当时进店就指着甘蔗说“帮我削一根”,老板二话没说就拿起刀忙活,全程没提一句“这甘蔗9块9一斤”,要是早知道这价格,他就算再想吃,也得掂量掂量,或者换根小点的,不至于最后“骑虎难下”。 更让他觉得不舒服的是店主的态度。事后他发文吐槽,本想找个地方吐吐槽,结果店主直接硬刚“所有百果园都这个价”,言外之意是他少见多怪、消费不起。可问题的核心根本不是“能不能消费”,而是“有没有被充分告知”。甘蔗这东西不像标了价签的苹果橘子,一眼能看到价格,它是按根卖还是按斤卖、单价多少,全靠商家主动说明。尤其是这种远超市场价的“高端甘蔗”,商家更该提前提醒一句,让顾客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等削好切好、无法退换了,才报出高价,这跟“强买强卖”有啥区别? 有网友翻出了百果园的定价表,确实标注了西双版纳青皮甘蔗9.9元/斤,可这标价藏在一堆水果中间,不仔细找根本看不到。而且大多数人买甘蔗的习惯是“挑根顺眼的让老板处理”,很少有人会特意去查单价,更不会想到一根甘蔗能有八九斤重。这就暴露了商家的小算盘:利用顾客的消费习惯,故意不主动告知高价,等生米煮成熟饭,顾客就算不情愿也只能付钱,这种“信息差”式营销,实在算不得厚道。 当然也有网友站店主:“一分钱一分货,西双版纳青皮甘蔗本来就比普通甘蔗强,甜度高、纤维细,还不用吐渣,9块9一斤不算坑。” 这话确实有道理,优质农产品卖高价本身没问题,就像进口车厘子比国产樱桃贵,大家都能理解。但关键在于“透明”——你得让顾客明明白白消费,不能玩“暗箱操作”。如果老板在削皮前多问一句“这甘蔗9块9一斤,一根大概八九斤,要吗?”,相信男子要么会选择买,要么会放弃,绝不会有后续的吐槽和争议。 这事儿戳中了很多人的消费痛点:生活里总有这种“没问价就被坑”的经历。比如去理发店,没问清烫发价格就被推荐“高端套餐”,结账时才发现要几千块;买水果,没问清单价就让老板切块,结果付款时吓一跳。这些商家都抓住了顾客“不好意思问价”“默认价格不贵”的心理,用“事后告知”的方式强迫消费,看似合规,实则伤了顾客的心。 其实对商家来说,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道。百果园作为连锁品牌,更该注重口碑。一根甘蔗赚几十块钱,可能会让顾客当下“认栽”,但从此再也不会踏进这家店,还会把经历分享给身边人,得不偿失。反过来,如果老板主动告知价格,就算顾客不买,也会觉得这家店靠谱,下次有需求说不定还会来。毕竟,没人愿意为“不知情的高价”买单,大家要的不是便宜,是公平和尊重。 男子后来把这根“天价甘蔗”分给了同事,大家尝了都说味道不错,但还是忍不住调侃:“这甘蔗吃的是口感,咽的是心疼。” 他也说,以后买东西再也不敢“想当然”了,不管啥都得先问清价格,避免再被“套路”。而百果园的回应,至今没提“未主动告知”的问题,只强调“物有所值”,这未免有点避重就轻。 消费升级的时代,大家愿意为优质产品付费,但前提是商家要做到明码标价、主动告知,给顾客选择的权利。别让“物有所值”变成“强买强卖”的借口,也别让顾客的信任,毁在一根没问价的甘蔗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三事堂

三事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