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2岁的士兵陈洪远在老山地区迷路后,误入一个山洞。黑暗中,他发现洞内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1-05 16:07:10

1984年,22岁的士兵陈洪远在老山地区迷路后,误入一个山洞。黑暗中,他发现洞内有女性存在。当他准备投掷手榴弹时,一个黑影突然出现,向他扑来。   2013 年深秋,贵州镇远县的山村小路上,陈洪远提着旧行李箱慢慢走。   箱子里没有贵重物品,只有一块带弹痕的 56 式步枪护木,是他最珍重的东西。   这块护木不仅陪他走过老山前线,更见证了他以一己之力瘫痪越军通讯的关键贡献,如今要陪他回到故乡。   而这位左眼失明、左手微残的老人,曾是中央军委授予的 “孤胆英雄”,用热血书写过战斗传奇。   时间回到 1984 年春,老山前线医院的病床上,陈洪远刚从昏迷中醒来。   左腕缠着厚厚的纱布,疼得钻心,左眼被绷带蒙住,医生说 “可能再也看不见了”。   他没问自己的伤势,反而抓着护士的手问:“我炸毁的电台,确定没发出去信号吗?”   护士点头说 “战友确认过了,越军后续通讯中断 3 小时”,为友军推进争取了宝贵时间,他这才松了口气。   1984 年 4 月 28 日的雨夜,陈洪远所在的穿插小队被越军炮火冲散。   通讯线断了,战友没了踪影,他握着 56 式步枪,在浓雾里摸索着前进。   循着电台噪音找到山洞时,他发现这竟是越军连级临时指挥所,不仅有通讯设备,还有作战地图,隐约听到越南语命令和女人声。   枪托砸倒军犬后,他连投两枚手榴弹,炸毁电台 3 部、作战文件 20 余份,毙敌 16 人,彻底摧毁了这个敌后指挥节点 —— 这是他以孤胆创下的实战贡献。   当时他摸过去洞深处,发现一名越军女兵握着发报机残片,电报最终没能发出去。   陈洪远的童年,是在贵州镇远的山村里度过的,每天跟着父母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地。   10 岁时,他就能扛着锄头下地,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却从没想过抱怨。   父亲常跟他说 “做人要踏实,做事要坚持”,这句话成了他后来的人生信条,也为他在部队吃苦练兵、勇担使命埋下伏笔。   1979 年征兵宣传到村里,18 岁的他觉得 “当兵能保家卫国,还能走出大山”,果断报名,从此踏上奉献之路。   1980 年进入部队后,陈洪远成了新兵里最 “不起眼” 的一个,个头矮、体重轻。   可他从没因为这些自卑,别人练射击练 10 分钟,他就练半小时,直到手臂酸得抬不起来。   新兵连考核时,他的射击成绩惊艳所有人,十发十中,成了连里的 “黑马”,为后来实战精准歼敌打下基础。   1982 年师级 “神枪手” 比赛,他连打移动靶、远靶、隐蔽靶全中,不仅为连队争得荣誉,更练就了战场保命、高效歼敌的硬本领 —— 这是他对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基础贡献。   1983 年升为 4 班班长后,陈洪远把 “踏实坚持” 的信念传给班里战士,带出了一支 “硬骨头班”。   带新兵训练时,他总是先做示范,再手把手教,把自己的射击技巧、战术经验倾囊相授。   有个新兵怕吃苦,他陪着一起负重越野,边跑边说 “坚持住,咱们不能当孬种”,后来这个新兵成了连队骨干。   在他的带领下,4 班在 1983 年全团比武中拿下 3 个单项第一,为连队建设贡献力量,战士们都说 “跟着班长,心里踏实”。   1984 年老山战斗后,陈洪远因为伤势严重,在医院住了三个多月才康复。   出院那天,部队首长亲自来接他,告诉他 “中央军委要授予你‘孤胆英雄’称号”,表彰他的战斗贡献。   他却红着脸说 “我只是做了一个士兵该做的事,这荣誉该属于所有坚守前线的战友”,始终保持着谦逊本色。   后来有人问他当时怕不怕,他说 “怕过,但一想到身后的祖国和战友,就什么都不怕了”。   伤愈归队后,陈洪远主动申请去训练新兵,把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成果,这是他新的贡献方向。   他用残疾的左手握枪,一步一步教新兵瞄准、射击,还总结出 “三点一线快速瞄准法”“山地隐蔽射击技巧” 等实用方法。   1980 年代后期,他被调到军校当教官,讲课从不讲大道理,只结合自己的战斗经历讲战术要点,培养了 300 余名合格战斗骨干,很多学员后来在任务中表现突出 —— 这是他在人才培养上的长远贡献。   2013 年退役回到家乡后,陈洪远把那块带弹痕的步枪护木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陈洪远的一生,都在践行 “贡献” 二字:战场之上,他以孤胆瘫痪敌通讯,立实战之功;军营之中,他以匠心带队伍、育人才,注长远之力;退役之后,他以初心传精神、树榜样,播爱国之火。   如今,老山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他用热血与坚守留下的贡献,依旧在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总有人曾为我们负重前行,而这份贡献精神,更值得永远传承。       主要信源:(新浪军事——陈洪远:从“孤胆英雄”到“自强模范”)

0 阅读:192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