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打下新疆最后一座城时,却意外发现城中竟有五千多印度人!而他们背后站着英国!面对这么多印度人,左宗棠的做法堪称千古! 夕阳如血,染红了喀什噶尔的土城墙。1878年初春,清军主帅左宗棠站在刚攻克的喀什噶尔城外,望着城内一片狼藉。 这里曾是阿古柏伪政权的最后堡垒。当清兵清扫战场时,一个意外发现让所有人震惊:在俘虏群中,竟有五千余名皮肤黝黑、头缠长巾的印度人,他们装备着英制步枪,眼中混杂着恐惧与敌意。 “大帅,这些印度兵怎么处置?”副将低声请示。左宗棠捋着花白胡须,目光扫过这群异域面孔。他早就收到密报,英国通过殖民的印度向阿古柏提供支援,却没想到竟直接派来了士兵。 这些印度士兵大多是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征调的雇佣兵。他们穿着破烂的英式军装,有些人还揣着绣有英文的证件。通过翻译,左宗棠得知他们中不少人是被英军许诺的重利诱骗而来,以为只是来中亚“维持秩序”。 “英国人这是要蚕食我西域啊。”左宗棠对幕僚叹息。他清楚记得,十年前英国就曾试图通过傀儡阿古柏分裂新疆。如今伪政权虽灭,但这五千印度人的存在,如同英国插在新疆的一根刺。 如何处理这批俘虏成为难题。有将领主张严惩:“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当以儆效尤!”但左宗棠摇头:“杀戮只会结怨于民,正中英人下怀。” 他亲自巡视俘虏营。一个会讲几句波斯语的印度老兵跪地哭诉:“大人,我们是被逼的!英国人说如果不来,就烧我们的村子。”左宗棠沉默片刻,转头对随从说:“给他们准备干粮和水。” 三天后,左宗棠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他下令将所有印度俘虏分批遣返,每人发放十天口粮,并派兵护送他们至边境。临行前,他特意叮嘱:“告诉他们,大清不杀无辜。但若再持械入境,定斩不饶!” 这一举动在外交上产生了微妙影响。当英国驻印度总督得知消息后,不得不承认清廷的处置“既人道又明智”,暂时收敛了对新疆的渗透。左宗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怀柔远人,不战而屈人之兵,此为上策。” 与此同时,左宗棠加强了边境防务,在喀什噶尔增派守军,修建烽火台。他还从甘肃、陕西迁移农户来此屯田,让这片土地真正融入大清版图。 只能说,左宗棠此举展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刚柔并济”的精髓。他既以武力收复失地,又以仁德化解外交危机;既捍卫国家主权,又避免与英国直接冲突。 然而也正是这种深思熟虑的处置方式,不仅确保了新疆重归版图,更为后续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与一个军事家的谋略。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信息来源: 决策与信息杂志2024-10-19|《收复新疆,左宗棠下了一盘大“棋”》 文|沐琨 编辑|南风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