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地下党李振远夫妇在东北被日本宪兵检查,就在马上要暴露的危急时刻,一个

熹然说历史 2025-11-04 23:57:03

1943年,地下党李振远夫妇在东北被日本宪兵检查,就在马上要暴露的危急时刻,一个女孩突然扑了过来。这个举动救了他们夫妇,女孩不是别人,正是他俩的女儿! 1914年2月,李振远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县,由于家境贫寒,少年时期为生活所迫出走东北。在那里,这个农家少年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也开始了自己的抗日之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组织抗日武装与日寇英勇作战。那时的李振远才17岁,在安东东边林科高级中学读书。面对日寇侵华,血气方刚的他和同学们组织了”抗日学生队”,担任副参谋长,负责侦察和情报工作。 学生队发展为”安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包括学生、工人、农民。其间,1932年3月,李振远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抗敌过程中,队伍一直在不断壮大,最多达2000多人。独立游击大队人数一度超过2000人,给侵华日军造成了一定的杀伤,但日军实力强大,抗日队伍损失很重。 在一次残酷战斗中,李振远和警卫员均负伤倒地。警卫员为了保护他,故意倒在他身上,鬼子用刺刀刺进警卫员的腹部,警卫员壮烈牺牲,李振远活了下来。这次经历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生死与共,什么叫革命情怀。 1935年,因叛徒的出卖,使这支队伍受到了重创,李振远也被迫离开了部队。日本鬼子到处张贴通缉令,悬赏十万大洋捉拿李振远。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他只能转移到北平,后来回到山东老家。 1936年底,他接到党组织的通知:去延安学习。1937年奔赴延安,在短暂学习后进入中共中央社会部。在延安,李振远认识了对他一生都有重大影响的女学生。这个女学生就是周梅影。周梅影来自上海,也是早年的革命工作者。 1938年11月,两人的婚礼在延安一个枣园举行了婚礼,尽管场地布置很简陋,尽管新娘的衣服还是借来的,很多人都来捧场了。毛泽东、张闻天等首长也来凑热闹。这对革命夫妻,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情报生涯。 1943年,党中央需要派人前往东北开展情报工作,由于他熟悉东北环境,又精通日语,是执行任务的最佳人选。周梅影主动请缨,两人带着年幼的李琳踏上征途。为了便于掩护,周梅影便把仅两岁半的女儿小琳从老乡家接到天津。 当时老百姓称山海关为”鬼门关”,日本宪兵检查特别严,每个人都要盘问,每一件行李都要翻个底朝天。东北此时已由伪满洲国统治,日军设卡严密,进出需身份证件和担保人。虽有假证,但日军手中有李振远的照片。 火车到达检查点时,情况变得十分危急。日本宪兵拿着照片一个个比对过往的行人。细心的周梅影发现,日本宪兵带着被通缉要犯照片的小册子,边查边对人的相貌,但李振远还不知道。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小琳刚开始依偎在妈妈身边,看到妈妈老盯着前面,聪明的孩子突然向车厢另一头走去,边走边喊”叔叔、叔叔”。机敏的李振远回过头看到周梅影焦急的眼神和孩子,一下子明白了,上前几步抱起孩子,挡住了自己的脸。 李振远心领神会,弯腰抱起女儿,孩子把脸贴在他脖子上,刚好挡住了他的大半张脸。日军士兵翻了翻册子,看到是个带孩子的父亲,便没多问,放行了。就这样,一个两岁半的孩子,无意中救了父母一命。李振远后来常说,是两岁半的女儿救了我。 成功进入东北后,1943年2月24日,东北情报站成立。李振远首先解决的是组织领导和组织建设问题,把分散的力量集中组织起来,统一领导。到1944年1月,情报站已经有20名党员。情报站还成立了外围组织”晋察冀东北青年救亡总会”。 然而,悲剧也在此时发生。由于条件艰苦,小琳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丁宜等人发现后凑钱把孩子送到医院,医生却无能为力。孩子在整整病了一百天后,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可谁又能想到,这个在关键时刻机灵救父一命的孩子,竟然没有活到四岁。 失去女儿的巨大痛苦让夫妻俩心如刀绞,但他们把所有的悲伤都深埋心底,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东北情报站在李振远的领导下,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军事和政治情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兰州、平津、东北、上海等地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945年10月,上海情报站建立了秘密电台,但是经常联系不到。于是中央派了一名有经验的报务员田德保到上海。为了保护田同志和电台的安全,李振远把电台转移到上海郊区大沪制铁厂里。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情报部门工作,担任处长、局长等职务,1982年离休前为中央调查部部务会会议成员(副部级)。从1962年起,李振远回到北京从事科技情报工作。当时用的还是布票,但是国内布不够多,人们常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李振远在与国外情报站的互动过程中了解到,有一种的确良布料非常耐用,不掉色。于是他把这一情报转达给化工部,化工部在总理的授意下引进国外先进纺织技术和机器,经过推广,全国人民终于告别了布票时代。 2000年李振远逝世后,新华社发布消息对李振远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200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周梅影在2016年去世,享年98岁。

0 阅读:7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