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50年前还能登月,而现在却“不能”了?说句不好听的,不是现在不能了,而

沈言论世界 2025-11-04 16:03:55

为什么美国50年前还能登月,而现在却“不能”了?说句不好听的,不是现在不能了,而是当年登月本来就是为了冷战政治任务硬砸钱,现在谁还愿意当冤大头烧这个钱?也有人表示,这其实美国惯用的手段,把对手国家拖着搞高科技攀比,耗尽对手国家的国力,前苏联就是很好的例子!   冷战时期,所谓“太空竞赛”并不是一场科学家的浪漫探险,而是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对峙的延伸。   苏联先发制人,用一颗“斯普特尼克”卫星让美国震惊得不轻。紧接着,苏联又把加加林送上了太空,美国的面子挂不住了。   要知道,在那个意识形态对抗极端激烈的年代,每一项技术突破都被视为制度优越性的象征。   于是,美国政府一咬牙一跺脚,干脆把“把人送上月球”定为国家工程,直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打实地砸钱砸资源砸人力。按照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当年的官方记录,阿波罗计划耗费了巨额预算,占到当年美国联邦财政支出的相当比例。   这意味着,为了登月,美国牺牲了其他许多领域的发展优先级。也难怪有评论认为,这场太空竞赛,更像是一场“烧钱比赛”,谁先烧不动,谁就先输。   当年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后,美国确实风光了一把,但尴尬的是,眼看着苏联再也没有追上来,美国自己也没了继续烧钱的动力。   登月计划一共进行到阿波罗17号就戛然而止,后面的任务被陆续取消。NASA官方的解释是“预算优先级调整”,但实质上,冷战的战略需要已经满足,继续砸钱就显得性价比太低。   从美国国内的政治现实来看,这也能理解。美国是典型的选票政治,登月带来的荣耀不能立刻转化为民生改善,选民自然不会长期买账。   当年阿波罗计划之所以能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肯尼迪总统用“国家荣誉”来激发了一种全民动员的氛围。而一旦这种动员失效,靠政府硬撑着搞登月就显得力不从心。   而如今的美国,虽然技术积累远超当年,但登月却不像以前那样具备高度的战略意义。   NASA虽然在推进“阿尔忒弥斯”计划,但也不得不依赖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参与。马斯克的“星舰”被寄予厚望,但迄今为止仍未实现载人绕月。   这就说明,所谓“现在不能登月”,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国家资源配置与战略目标的问题。   在阿波罗计划的背后,美国其实还藏着一个更深的算盘,那就是通过高科技军备竞赛,把对手国家拖入无底洞的消耗战。苏联就是典型的例子。   美国先是用太空竞赛刺激苏联不断加码投入,接着又用星球大战计划逼苏联升级军备。苏联经济本就存在结构性问题,再加上长期高强度的国家投资,最终导致国力透支、系统崩溃。   所以说,美国五十年前能够登月,其实是冷战政治背景下的一次集中式国家行动,而不是一个自由市场内自然诞生的科技奇迹。   如今没有了冷战的战略动员力,想再搞一次阿波罗那样的计划,难度不在技术,而在投入与共识的重建。   美国有没有能力再登月?当然有。但愿不愿意为此付出当年的代价,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更现实的是,美国政府宁可把钱花在拉拢盟友、维护霸权、对外施压上,也不愿再当那个为人类科学事业“打头阵”的冤大头。毕竟,政治算账从来不看情怀,只看回报。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也许根本不在乎是否再次登月,它更擅长的是用“登月”这件事唤起他国的焦虑,激发对手国家投入更多资源,去追赶一个它自己都不打算再追的目标。 素材来源:阿波罗11号登月50周年 回顾”人类一大步”的珍贵瞬间 2019-07-09 08:29·环球网

0 阅读:41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