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清朝试图和平统一台湾,郑经却得寸进尺要独立。 统一两个字,纸

椰子说历史 2025-11-04 15:42:41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清朝试图和平统一台湾,郑经却得寸进尺要独立。 统一两个字,纸上看起来不重,落在史书里每一笔都压住人,台湾这事更是这样,刀剑能用,心里也要有数,打得赢不算全,风向往哪边,脚跟往哪边站,人跟事就不一样,施琅这人摆在这,拿来照。 他不是郑成功那样名门出身的少年英气,也不是郑经那样扛着家族牌子的海岛主事人,这人半辈子在缝里走路,明那边清那边都待过,谁也不太把他放心上,到头来最后那一下,偏偏是他把清朝的台湾这块事结了,他心里那根线不在能打多狠,他看的是统一是正道,分裂走不远。 福建泉州人,家里做海商起家的底子,小时候练的都是把式,年轻跟着郑芝龙,郑芝龙就是郑成功的爹,那会儿和郑成功结义,一起住一起吃,出海追人抢船也在一块,兄弟的事归兄弟,公事的事归公事,郑成功脾气急,手上动作硬,权力这块两个人顶着,后来翻了脸,施琅给关进牢里,差点就没了,母亲跑去求,人才捡回来一命,这一下把他的心敲空了,直接抄道去投清。 清廷正好头疼郑家的事,来了一个知根知底的将领,懂海面懂风浪,懂部下心气,懂粮草往哪走,这种人就是一张活地图,康熙看重他,不是看他讲理想,是看他能把路说清,他拿眼看棋盘,实力强不强不是第一眼,看眼光准不准才是,他心里已经明白,清朝不会丢台湾,郑家这股力顶不住世道把人往里推,他就把脚挪到统一这边。 清朝那时没急着打,有人纳闷,兵有,船也有,为啥不动手,康熙心里装着的不是一处,三藩还在烧,东北要盯着俄,南边缅甸那条线也得看,大廷里不想再开一口战场,刀先放下,话先摆着,谈一次拖一次,招一次抚一次,拖不是散,拖的是让郑家自己往里耗,三藩一熄,郑经忙着出兵想把脚再踏回大陆,结果一溜到底,兵折了,钱空了,心散了,人也没撑住,三十九岁病走,他的儿子郑克塽接手的时候,壳看着硬,里面已经透风,康熙坐着等,不是放弃,是把对面自己走下陷坑的那一步留给他。 到了那一年,康熙对施琅开口,说现在可以打了,这句话像一根线把鼓面绷紧,施琅把劲不往猛里使,他是那种算路的人,直接去台湾不是他的路,他挑的是澎湖,澎湖摆在台湾海峡中间,像个喉咙,握住它,航线在手里,郑家的补给调兵出海都得问门,澎湖扣住了。 台湾就成孤岛,打法上他下了“梅花阵”,火力一拨一拨地压,人不去蛮撞,先把防线磨掉,七月二十二日这仗起,清晨开到日头落下,郑军线段一块块断,这仗是赢在炮火,也赢在把人逼到墙角的路数,不到一个月,郑克塽交印投降,台湾收回来,没有再翻,这事关键早在战前就定了,不是谁的炮更大,是谁走对位置。 有人给施琅贴“叛”的标签,也有人说他变,他的心法是认,他认时代的流走,认国家合的方向,不是认哪个人,当时岛上很多文官心里有数,长期备战把经济压得喘,百姓的吃穿用紧巴,大家都想往平路走,他给出的处理就是统一但不清洗,城不烧,降不杀,旧账不翻,官员接收,愿意归顺就留在位上帮忙,这么做,台湾回到清朝后没乱套,几乎是把线接上往下走,不是运气,是看法站高了,他把统一当恢复,把归来当归属。 统一这事不是谁发狠谁把牌局拿下,是看历史往哪边拐,施琅晚年给康熙上书里有一句,台湾非中国不可有之地,他这话不是给谁表态,是把地理摆出来,台湾位置在东南海防要点,卡着东海通道,握住它,南海门口在手里,东亚航线也能被掣肘,现在看也一样的份量,清廷谈了那么久不放,就是这道理,郑经那边声音再高,形势把人往这边推,施琅能把事做完,不靠伟大这四个字,靠的是把自己放成一个合适的角色,他就是历史的工具,不和历史赛跑。 看史,很多人看输赢,更有用的是看方向,郑氏父子在抗清这件事上有他们的位置,几十万大军挡过,满朝文武压过,挡不住那条大的水流,台湾在中国的版图里本来就摆着,离开那几年几十年,迟早会回到大陆这边,谈也可以,打也可以,路径不同,结果是一样的,施琅把该做的事做了,把脚站在该站的位置上,统一这件事,不是谁强谁赢,是谁顺谁赢,中国的历史里,统一是常态,分了是意外,今天这样,书里也早讲明白了。

0 阅读:68
椰子说历史

椰子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