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韩国与中方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经

易云的世界 2025-11-04 10:29:47

就在昨天 韩国与中方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已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互换规模维持在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五年,并且经双方同意后可以展期。 2025年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宣布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4000亿元人民币与70万亿韩元的互换额度维持不变,有效期延长五年。 这纸看似常规的协议,实则暗藏玄机——在美联储加息周期重启、日元汇率剧烈波动的当下,中韩选择用本币筑起“金融防火墙”,悄然改写东亚货币博弈的规则。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韩首次签署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互换协议,那时的操作如同“雪中送炭”。 韩国企业用人民币支付中国原材料,中国企业用韩元采购韩国芯片。如今十年过去,协议规模扩大至4000亿/70万亿,但内核已发生质变。 2024年韩国对华贸易逆差达3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若按传统美元结算,韩企需承受汇率波动损失。 以三星电子为例,其从中国进口的半导体设备若用美元支付,2025年因人民币对美元贬值3%,单笔订单就多支出1.2亿美元。而通过本币互换,三星可直接申请人民币贷款,成本直降15%。这种“去美元化”的实惠,正是韩国坚持续签的关键。 表面看,4000亿人民币的互换额度不算惊人,但细究使用规则会发现玄机。根据协议,双方可随时提取额度,但实际动用需满足“流动性紧张”条件。 2024年俄乌冲突期间,韩国曾单月提取800亿韩元额度,却因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元回流,最终仅使用37%。 这种“谨慎使用”暴露了深层矛盾:韩国既想摆脱美元依赖,又担心人民币国际化冲击其金融主权。2025年韩国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仅6.2%,远低于美元的68%。 但矛盾的是,韩国企划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1-9月韩企使用本币结算的对华贸易额同比激增83%,这种“用脚投票”的选择,正在倒逼政策松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曾与韩国签署700亿美元互换协议,却在危机最严重时突然抽离资金,导致韩元暴跌30%。这段历史让韩国对货币互换心存忌惮。 如今中韩协议暗藏“防背叛”机制:若一方动用额度超过30%,需提前90天通知对方。这种设计既保障流动性,又避免单方面套利。 更关键的是,协议允许互换资金用于离岸市场干预。2025年9月,当日元对韩元汇率跌破1:130时,韩国央行首次动用200亿人民币额度购入日元,稳住了亚洲货币市场。这种“攻守兼备”的策略,让本币互换从“备胎”变“利器”。 半导体产业是中韩博弈的焦点。2025年韩国对华半导体出口占比达42%,但80%的交易仍以美元结算。这种“产业依存,货币脱钩”的现状,让韩国半导体企业苦不堪言。 SK海力士的困境颇具代表性:其无锡工厂需用人民币采购中国光刻胶,但利润汇回韩国时需兑换成美元,2025年因汇率波动损失超2.3亿美元。 而中韩本币互换协议允许SK海力士直接申请人民币贷款,再以人民币结算设备采购,形成“闭环操作”。这种模式若推广,将重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货币结算体系。 中韩协议的影响已超出双边范畴。2025年东盟国家中,越南、印尼等国对人民币的接受度提升至35%,而韩国与东盟的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也攀升至22%。这种“去美元化”浪潮,正在改写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全球货币秩序。 对比中美货币国际化路径更耐人寻味:美国通过军事霸权维持美元地位,中国则用基建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推广人民币。 2025年中老铁路通车后,中老货币直接兑换量激增400%,这种“基建+货币”的组合拳,正是中国智慧的体现。 中韩货币合作的历史可追溯至高丽王朝。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时,明朝特许其使用铜钱,这种“货币依附”持续六百年。 如今的双边互换协议,本质上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探索——既非美元霸权,也非朝贡体系,而是基于平等互利的货币共生。 中韩本币互换协议的续签,看似平淡,实则是大国博弈的缩影。当美国还在挥舞制裁大棒时,中国已用货币合作织就新的安全网。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策略,或许比航母战斗群更具威慑力——毕竟,谁能掌控货币流通的规则,谁就掌握了未来世界的钥匙。 就像2025年杭州亚运会上,中韩选手在电竞项目中用人民币结算奖金。这个微小细节,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这里,货币不再是武器的附庸,而是文明交流的桥梁。 信息来源: 央行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互换规模为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 2025-11-03 14:04财联社官方账号

0 阅读:100
易云的世界

易云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