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这次对中国的强硬,超出了外界想象。原本以为,随着中美协议的落地,安世荷兰和安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1-03 11:30:50

荷兰这次对中国的强硬,超出了外界想象。原本以为,随着中美协议的落地,安世荷兰和安世中国的问题会得到彻底的解决。没想到,荷兰方面却还是在疯狂的作死,居然胆敢对安世中国断供! 说实话,安世荷兰的断供对安世中国的影响其实并没有外界所想象的那么大。 安世荷兰的晶圆主要来自德国汉堡和英国曼彻斯特的工厂,汉堡每月产 3.5 万片 8 英寸当量晶圆,曼彻斯特每月 2.4 万片,主打车规级 MOSFET、二极管这些,可这些规格早不是什么稀罕物了,国内企业早就把替代的路子铺好了。 中芯国际 2024 年把 28nm 成熟制程的月产能提到了 15 万片,要知道安世 90% 的产品都是车规级,2024 年汽车业务占比 62.03%,而这些车规器件大多用的就是 28nm 及以上的成熟制程,国内汽车电子领域八成的需求都能被中芯国际满足,安世中国需要的那些晶圆刚好就在这个覆盖范围内。 华虹半导体更不用说,作为全球功率器件晶圆代工的头把交椅,人家同时拥有 8 英寸和 12 英寸功率器件代工能力,2024 年光是 8 英寸晶圆产能就有几十万片,随便匀点出来就够填安世的缺口。 更别提闻泰科技早就布局了鼎泰匠芯的 12 英寸车规级晶圆厂,一期 4.5 万片月产能很快就能投产,未来完全能实现自给自足,荷兰这时候断供,简直是给国产产能腾地方。 而且替代这事早就有实打实的案例,不是嘴上说说。士兰微早就在给特斯拉 Model 3、Y 供货主驱 IGBT 模块,一年订单就超 5 个亿,性能跟安世的比没差啥,价格还更实在。 扬杰科技接到小米、OPPO 的快充替代订单后,月均新增收入超 3000 万元,二极管产能利用率直接从 85% 飙到 98%,这说明国产货不仅能用,还特别抢手。 安世断供的那些 74HC 系列逻辑芯片、BUK 系列 MOSFET,扬杰科技和士兰微都能批量生产,甚至比亚迪自己的车规级芯片都在用国产晶圆,根本没受安世这波操作的影响。 安世中国自己也早有准备,哪会被这点断供打个措手不及。人家仓库里堆着价值 15 亿元的芯片库存,涵盖了所有断供的车规级器件,足够支撑到 2025 年底的订单需求,就算荷兰一直不供货,短期内生产也不会停。 而且他们早就启动了 “新晶圆产能验证计划”,筛选了 5 家具备国际认证的国内晶圆厂当备选,首批验证样品三个月内就能完成可靠性测试,确保 80% 以上的产能不受影响。 这就像家里早就备好了备胎,别人突然把原胎扎了,换个备胎照样开,还能顺便试试备胎好不好用。 更关键的是,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底气早就不是单点突破了,而是全链条的崛起。2024 年国内半导体公司研发投入合计超 350 亿元,中芯国际一家就花了 54 亿,专门砸在成熟制程的优化上,现在 28nm 晶圆的良率已经跟国际水平看齐,成本还低了 20%。 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也在跟上,90nm 已经量产,28nm 制程 2026 年就能突破,到时候连制造设备都能自给自足。 荷兰大概忘了,安世中国占了全球七成产能,掌握着封测核心技术,真要是逼急了,反倒是荷兰总部少了最大的生产基地,2024 年 80 亿欧元营收里得少一大块。 说穿了,荷兰这波断供就是没看清形势,以为拿几十年前的技术当杀手锏,殊不知中国早把替补队员练得兵强马壮。 中芯国际的产能摆在那,华虹的工艺卡在点上,还有一堆本土企业早就通过了车规认证,安世的晶圆又不是什么不可替代的稀罕物。 以前可能还会担心替代件性能跟不上,现在士兰微的 IGBT 模块都能进特斯拉供应链,扬杰科技的二极管卖得比安世还贵却照样有订单,这说明国产货早过了 “能用” 的阶段,已经到了 “好用” 的水平。 荷兰想靠断供施压,到头来可能发现,自己不仅没卡住别人的脖子,反而把自己的市场份额拱手让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操作,说句 “疯狂作死” 真不算夸张。

0 阅读:87

猜你喜欢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