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特权阶层

真实安德烈 2025-11-02 23:21:36

撒切尔夫人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特权阶层,这些特权阶层无偿占用了普通大众的劳动成果,却让普通大众来承受痛苦。 苏联从斯大林时期就开始搞特供体系,到了赫鲁晓夫、尤其是勃列日涅夫那时候,这套体系变本加厉,成了特权阶层的专属福利。 列宁那时候刚建国,粮食紧张,主管粮食的瞿鲁巴都饿昏了,列宁才提议搞“疗养食堂”,让辛苦的干部能吃饱肚子,这本来是体恤下属的好意。 可到了斯大林手里,味儿全变了。体恤下属的食堂变成了特权的敲门砖,专门给干部开的“封闭商店”冒了出来,里面摆满了普通人家见都见不到的黄油、香肠和进口水果,而老百姓连黑面包都得排队抢。 还有离谱的是“钱袋制度”,除了明面上的工资,斯大林还会给军事和党的领导人发封着的红包,莫洛托夫后来承认,那些钱的数目大得过分,他根本没法拒绝。 斯大林自己更夸张,好几座别墅都是国家掏钱建的,家里的地毯、金银武器堆得满满当当,每月各个兼职单位寄来的工资口袋,他看都不看就塞抽屉里,反正吃喝拉撒全由国家包干,负责打理他生活的人花钱更是毫无节制。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935年去苏联,亲眼看见莫斯科郊外藏着无数地图上没标的别墅,漂亮的疗养院只供上层使用,而普通民众还在为面包和住房拼死拼活。 赫鲁晓夫上台时喊着反对特权,却没真正动得了这套体系,特供商店换了块牌子继续营业,只是把部分别墅改了名字,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 等到勃列日涅夫掌权,特权直接变成了明码标价的福利套餐,他信奉“干部稳定就是成功”,搞起了终身任职制,干部只升不降,为了安置人还硬生生加了一堆重叠的部级机构,苏共中央直属的部门到70年代末飙到20个。 这时候的特权阶层已经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俄罗斯学者算过,光核心成员就有50到70万人,加上家属得有300万,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5%。 勃列日涅夫自己就是特权的头号受益者,他有严重的勋章情结,一辈子拿了两百多枚奖章,死后送葬队伍里光捧勋章的军官就有44个,连二战后从没给过人的“胜利勋章”都给自己戴上了。 他还特爱炫耀,带着乡下赶来的母亲参观豪华别墅,里面的玉瓶、牙雕、波斯地毯堆得像博物馆。 不光最高领导人这样,中层干部也跟着沾光,叶利钦在回忆录里写得明白,官阶越高享受的东西越丰富,爬到权力顶尖就等于进了“专属共产主义”,全莫斯科4万人能享受到特供商品,国营百货大楼有专门柜台伺候上流社会,级别低点的也有专属商店,一切全看职位高低。 这些特权可不是小恩小惠,高级干部每家能配5辆轿车,孩子上学有专门的精英学校,看病有不对外的干部医院,连空姐飞行员都是特供的。 克里姆林宫的食堂更成了福利据点,干部花一半钱买餐券,剩下的额度能换鱼子酱、高级糖果带回家,一家子的食品开销只占收入的10%,而普通公民得把60%到70%的收入砸在吃饭上。 而且二战后苏联生产效率明明在涨,老百姓生活却没改善,因为经济增长的成果大半被特供体系吞了,特权阶层还把特供商品倒腾到黑市赚钱,进一步掏空了民生。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回忆,伏罗希洛夫、米高扬这些元老的别墅都成了大庄园,有花园、暖房、马厩,全靠国家经费维持,而同时期的普通家庭,一家挤在十几平米的房子里是常态,冬天连取暖的煤都不够用。 到了后期,特权还变成了世袭福利,干部的子女不用奋斗就能进好单位、拿好资源,形成了固定的利益圈子。 1976年勃列日涅夫过70岁生日,苏共中央专门开了一堆会筹备,授奖仪式、六百人的招待会、艺术大师音乐会全安排上,花的全是党的预算,而当时不少地方的农民连拖拉机燃油都领不到。 这种强烈的反差早就寒了老百姓的心,他们看着特权阶层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过着奢靡生活,自己却在物资短缺中挣扎,所谓的“社会主义”在他们眼里,早就变成了少数人的专属福利。 撒切尔夫人的评价确实带着西方的政治立场,但她没说错特权阶层的本质。 那些靠着权力多分多占的人,把列宁时期体恤干部的初心彻底扭曲,把本应服务人民的制度变成了吸血的工具。 说到底,不是社会主义不行,是苏联的特权阶层背叛了社会主义的根,当一个制度只服务少数人、让多数人受苦时,就算靠着勋章和宣传粉饰太平,也终究会失去民心。 毕竟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谁真正为他们着想,谁在吸他们的血,看得比谁都清楚,这样背离根本的制度,崩塌只是早晚的事。 而真正的社会主义,从来都是要打破特权、让成果全民共享的,这才是它能扎根人心的关键所在。

0 阅读:37
真实安德烈

真实安德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