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2月后,老蒋仍气不过:改判吴石副官,直接死刑。 有人被杀是发泄不是重点,有人被杀是堵口也不算事,还有一种人隔了两个月还补一枪不看他本人看背后那层可能,这一枪不打在身体上,打在想法上,把规矩摆出来。 1950年8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两声枪响传开,名单是王正均和林志森,结论是死,开始不是这样,王正均先判7年,改成无期,最后蒋介石亲批再改死刑,褫夺公权终身,章是“蒋中正印”,字写得清楚,“王正均与吴石为共犯,量刑仍轻,拟改处死刑”,六月吴石等四人已经押上刑场,案子看着收尾了,过两个月再动一下,还挑一个副官,值不值,蒋的心法不在值,放在信号。 不是私怨,是一个制度被惊到边缘的反应,怕的不是这个名字,怕的是身后形成的那条线,那条线随时能再生出来,所以枪响是提示牌。 吴石不只是个内线,他坐的位子是参谋次长,军队最高层的那种,手里有国防规划,有海峡布防,有空军调度,有部队建制调整,1949年8月蒋在台湾重建中枢,吴石进“国防部”,第一天起就往中共方向送材料,链条从上海起头,何遂牵线,聂曦、王正均、陈宝仓接上,朱枫把东西带出去,台北基隆都有接点,这不是一次性泄密,是从结构里渗进去。 曝光点落在蔡孝乾,他在台湾地下党里管事,被捕后转向,把细节交出来,1950年3月开始抓人,面大,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都进去了,六月这四位枪决,外面以为差不多了,蒋翻卷宗不满意。 王正均的角色不显眼也不缺位,他是吴石的副官,送文件,处理信件,接触不到核里,自己也没说出太多,军法处一审给7年,按流程走的话也够重,蒋看完第一轮不满意改无期,第二轮手笔再落下改死刑,理由在印上写着,共犯这条拉住他,轻这条让人误解,副官贴身这种位置判轻了,下面人会觉得跟着走只要不认就能留命,队伍里就容易生错觉。 所以结论落到一个字,杀,不是杀一个人,杀一个可能,别去幻想递材料还能留条路,这条路在制度里要堵住。 吴石案扯出来的人多,上千人进调查,二百多人定罪,至少六人上刑场,十年以上重刑一批,服到1959年、1960年才陆续放出来,为什么动这么大,蒋介石手里看的是信任的裂口,不是一回泄密,是结构性的崩,1949年起他把台湾当最后一根绳,连“国防部”都能藏住对方的人,他怎么把身边看稳,吴石这个人是他亲批上任,在他眼前做情报做了十个月,被抓出来还是被自己人交代,这种冲击不靠前线失利来比。 做法就靠恐惧来压不安全,你是吴石的副官,先判你7年,我不成,改无期,我还要再落笔,死刑,不是看你做了多少,是看你站哪边,只要站错就让你在这个体制里走到终点。 隔两个月的枪决是手势,第一轮是处理,第二轮是表态,六月吴石上枪,社会在看,八月10日再落手,风口过了,声音收了,效果到位,他绕开审判程序,越过军法判决,亲手改判,王正均人在监里开始服刑,没想着还会再开一枪,通知到位,人就到刑场,最后一句话四个字,“信仰无悔”,这句话把他的选择摆在那。 名单里倒下的一个个是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王正均、林志森,起头的那个人蔡孝乾活得长,他被保住,获释,进国民党军里任职,做到少将,1974年去世,从蒋的角度看这套安排是可用的,你肯交代还有利用价值,你要扛结局就重。 回看吴石这案,是一套信任跨掉的现场,蒋介石发现他最信的军官,最懂兵的干部,最靠得住的副官,连在另一边形成了链,台湾那时候刚戒严,军队靠美援,经济在悬着,蒋介石手里抓的是忠诚,忠诚一动摇,他就靠清理来稳场,两个月后的朱笔落下,“量刑仍轻,改处死刑”,这一行是一个心态的写照,信任不够就拿惩罚立住。 制度的空缺用人命去填,1950年的那枪把王正均定在时间上,也把一个信任的洞打了出来,队伍里的纪律说得再多,还是要落到人心,信不过人时就会选铁腕,很多年后台湾在历史里翻案,把吴石、王正均的名字刻到烈士碑,一种新的看法被摆出来,不在法庭,在史册,一个顶端的人用杀立的规矩,最后被记录成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