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作为印尼与荷兰混血的熊德龙1947年在雅加达孤儿院门口,被从广东梅州远赴南洋谋生的熊如淡夫妇抱回了家,从此竹筐里的广式烧麦香、晚饭后养母黄凤娇教的《增广贤文》、父母嘴里“不能忘本”的叮嘱,成了比血缘更牢固的身份印记。 小时候的熊德龙因为卷发和长相,在华人学校里被同学嘲笑“野孩子”,是养母攥着他的手找到学校,逼着欺负人的孩子道歉,还一遍遍告诉他“你就是我亲生的宝贝”。 家里日子最紧的时候,面点店入不敷出,养母还是把珍藏的手镯当了,也要给梅州老家寄钱尽孝,那句“那里是咱们的根”,像种子一样扎进他心里。16岁辍学去打工,他一边搓着黑乎乎的原料,一边偷偷读爱迪生的故事攒劲,心里想的全是“要让爸妈过上好日子”。 后来自己开海绵厂遭遇大火,所有家当烧得精光,是养父母卖掉唯一的房子给他凑钱重建,看着父母收拾旧物时佝偻的背影,他暗下决心,这份恩情要还一辈子。 1978年第一次踏上养父母的故乡梅州,熊德龙刚跨过澳门与内地的边界,踩着土路就跪了下来,掬起一捧土眼泪直流,那一刻他终于懂了父母口中“根”的分量。老家的贫穷刺痛了他,校舍漏雨、村民看病要走几十里山路,他当场就决定要为这里做事。 从那以后,他的公益脚步就没停过,在梅州捐建学校和医院大楼,给山区送救护车和医疗设备,修桥铺路连通闭塞的村落,这些年算下来,无偿捐出去的钱早就超过了4亿。但他从来不张扬,有人问值不值,他只说“养父母给了我家,中国给了我根,这些都是该做的”。 他的“中国心”从来不止于捐款。1995年斥资600万美元买下《国际日报》,所有人都觉得报纸行业不赚钱,他却坚持用这份报纸宣传中华文化,还在国庆时牵头在洛杉矶搞庆典,当着上万华人的面升起五星红旗,两架飞机拉着红横幅飞过天空,现场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2020年疫情爆发,他第一时间从印尼调运10万口罩、10万手套和大批消毒液送到中国,之后又一次次追加捐助,说“家里有难,哪能坐得住”。连他的子女,也被他教得一口客家话,过年必贴春联、吃团圆饭,把中华传统续了下去。 有人总纠结血缘,觉得他皮肤和发色不像中国人,可熊德龙自己从来不在乎。 他记得养母唱的客家民歌,记得父亲教的处世道理,记得第一次回梅州时乡亲们递来的热茶,这些比任何血统证明都真切。 他用一辈子的行动证明,所谓“中国心”,从来不是靠血脉传承,而是靠文化的浸润、亲情的滋养和感恩的坚守。就像他常说的,养父母给了他生命的温度,中国给了他心灵的归宿,这份情,值得他用一生去报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