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终于意识到了,但是可能已经晚了。近日,美媒纽约时报发表观点称,如果两国都按照目前的轨迹发展下去,中国很可能最终完全主导高端制造业,从汽车,芯片,到核磁共振成像仪和商用飞机。人工智能霸主之争将不再是在中美之间展开,而是在深圳和杭州等高科技城市之间展开。 这种趋势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中国制造业的体量和质量这几年提升得特别明显。按照目前的增速估算,到203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有望占到全球的45%左右。 这意味着全球将近一半的工业产品都将打上“中国制造”的烙印。这种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钢铁、铝材这类传统行业,更在太阳能板、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机这些绿色科技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斯拉的马斯克曾经有点看不上比亚迪,但现实是比亚迪在2024年凭借427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稳稳坐上了全球头把交椅。这种超越背后是中国在完整产业链和持续技术投入上的厚积薄发。 中国工厂的智能化程度现在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些老牌工业强国。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最新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工厂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突破了200万台,新安装的机器人数量接近30万台,这个数字比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还要多。 更关键的是,这些机器人里接近60%都是中国自己生产的。广州一家只有11名工人、生产廉价烤箱的小作坊,都舍得花钱买带人工智能摄像头的机械臂来自动焊接。这种普及程度让自动化不再是大型企业的专利,也成了中小厂商提升竞争力的法宝。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同样进展神速。深度求索公司推出的DeepSeek大模型,让美国业界感受到了类似当年“斯普特尼克时刻”的震撼。 这个模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具备了和美国掰手腕的实力。更重要的是,DeepSeek选择了一条不单纯依赖堆砌算力的技术路线,它的训练成本只有GPT-4的十分之一,推理成本更是低至OpenAI o1模型的三十分之一。这种高效节能的路径为中国人工智能的普惠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地域特色和集群效应。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这些城市已经形成了各有侧重的AI产业生态。 芯片产业曾被认为是中国的软肋,但情况正在快速改变。美国对中国先进制程芯片的封锁,反而加速了中国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的决心。 中国的举国体制在攻克“卡脖子”技术时展现了独特优势。中国电科协同旗下多家单位,主动承担了十余项各级重大任务,投入了数十亿专项经费用于汽车芯片和汽车电子的技术攻关。这种“政产学研用资”联动的模式,能够快速汇聚资源,在特定方向实现集中突破。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应用试验场。AI大模型正在中国的制造业、金融、矿产开采等领域快速落地,用于优化工艺流程、预测设备维护、进行风险管理,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纽约时报》也观察到,中国在多个技术领域建立的领先优势正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不同产业的技术进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半导体技术的突破助力了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的发展,而这些行业的需求又反过来拉动了对更先进芯片的研发。 这种跨产业的协同效应,使中国的发展动能越来越强。相比之下,《纽约时报》指出美国当前的一些政策,例如热衷于设置关税壁垒,反而可能限制其企业参与全球市场和供应链,甚至导致人才流失,无形中削弱了自身的创新基础。 当然,中国的高端制造业迈向全面主导地位的道路上还有挑战需要克服。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一些高水平原创性突破仍偏少,部分AI大模型仍需完善优化。 在芯片产业,高端主控芯片和传感器等领域,国际巨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算力基础尚未完全自主可控仍是需要关注的方面。然而中国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韧性。这种能力使得中国能够通过灵活的政策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来应对挑战,服务于国家的长远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