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放话,除非中国放弃产业升级,要不然美国将继续打压中国!10月26日,美媒表示

烟雨评社 2025-10-30 10:52:37

美媒放话,除非中国放弃产业升级,要不然美国将继续打压中国!10月26日,美媒表示,中国在新五年规划中强调了技术自主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性。这份公报指出,未来5年将加强科技和先进制造的投入,以应对国家面对的复杂挑战。 根据国家发改委 2024 年 10 月发布的规划全文,未来 5 年中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总投资预计超过 10 万亿元人民币,重点布局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这四大领域。 拿集成电路来说,规划里明确要实现 28 纳米芯片量产技术的全面自主,同时推进 14 纳米芯片的研发突破,还计划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建设 12 个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为了支持技术研发,规划还提出要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 100%,对重点领域的科技型企业给予最高 5000 万元的专项补贴。这些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推动产业升级的行动方案。 再看美媒口中的 “继续打压”,其实早有实际动作支撑。过去几年,美国对中国高端产业的打压就没停过,从芯片出口管制到实体清单扩容,再到限制对华投资,手段一次比一次紧。 2024 年 9 月,美国商务部刚更新了 “对华先进制造业出口管制清单”,把半导体制造设备、量子计算组件、高端电池材料等 23 类产品纳入管制范围,要求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前必须获得政府许可,许可通过率还被压到了 30% 以下。 更狠的是,美国还在推动盟友一起施压,今年 6 月就说服日本、荷兰限制向中国出口半导体光刻设备,试图从供应链上游切断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路径。这次美媒直接放话 “不放弃就打压”,相当于把之前的隐性遏制变成了公开施压。 要搞清楚这场博弈的核心,得看看中美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态势。根据中国工信部发布的 2024 年上半年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占到全球的 65%,出口量占全球 58%,比亚迪、蔚来等企业在欧洲、东南亚市场的份额还在不断提升。 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从 2020 年的 32% 提升到了 2024 年的 51%,格力、美的等企业生产的工业机器人精度已经达到 0.02 毫米,能满足汽车焊接、电子组装等高端场景需求。 这些进步让美国感受到了竞争压力,毕竟过去这些领域一直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优势地带。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2024 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半导体消费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 38%。 而美国企业在华半导体销售额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 42%,中国产业升级带来的自主替代需求,直接影响了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美媒的施压也和美国国内的产业困境有关。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 2024 年 10 月的数据,美国制造业 PMI(采购经理指数)已经连续 6 个月低于荣枯线,其中先进制造业的就业人数环比下降 0.8%,汽车制造、半导体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 76%,远低于 85% 的正常水平。 为了提振本土制造业,美国政府 2023 年推出了《芯片与科学法案》,计划投入 520 亿美元补贴本土芯片企业,但截至 2024 年 9 月,实际拨付的补贴只有 120 亿美元,而且英特尔、台积电等企业在美国建设的芯片工厂多次推迟投产,原因是供应链配套、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中国产业升级视为 “威胁”,试图通过打压来为本土产业争取时间,就成了其当下的选择。 中国在产业升级这件事上,也不是没有应对外部压力的准备。新五年规划里特别提到要 “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比如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从锂矿开采、电池材料生产到电池制造的全链条自主。 2024 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产业链的国产化率达到 92%,即使面临外部原材料出口限制,也能通过国内资源开发、回收利用等方式保障供应。 在科技研发方面,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已经提升到 2.8%,研发人员总量连续 9 年居世界首位,2024 年上半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中,先进制造业相关专利占比达到 63%,这些都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现在外界最关注的是,美国后续会采取哪些 “打压” 措施,而中国又会如何应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实体清单范围,限制更多中国科技企业获取美国技术;而中国则会继续通过加大国内投入、深化国际合作来突破外部限制。 毕竟产业升级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是随便就能放弃的,而美国的打压也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毕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趋势不是单一国家能轻易逆转的。 美国越打压,我们越要争气,把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一个个解决掉。等到中国真正实现了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美国就会明白,靠打压根本挡不住一个国家发展的决心和脚步。

0 阅读:11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