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被问及中方是否会解除关于稀土的出口管制措施,他表示:中方并没有实际实施过这些管制措施,并且暗示美方威胁对华征收100%的关税在中美贸易磋商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番话一出来,外界瞬间炸锅了。有人觉得美国人这次算是把中国套路摸了个透,甚至还有点“目的达到了”的意思。 稀土这个东西,在全球范围内比黄金还紧俏,关键时刻能卡住很多高科技产业的脖子。既然美国这样表态了,中国这边又到底怎么操作的?到底有没有真的下狠手? 其实稀土出口这事儿一直让西方国家十分敏感。中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稀土供应国,每次只要风声一紧,说要“加强管理”或者“调整出口政策”,海外媒体立刻高度关注。 可回头看看权威报道,中国虽然在稀土出口上做过很多政策调整,比如完善出口审批程序、规范企业资质、加强环保要求,名义上确实是收紧了管理。 但实际流程一直在走,市场供应并没有出现真正的断档。要说真刀真枪地搞出口禁令,像对车载芯片那样一刀切,稀土这一块还真没这么操作过。 原因其实很简单,稀土虽然关系重大,但中国对外贸易还是讲究稳中求进,不能轻易把牌全打出去。再看看车载芯片这个例子,中国一旦明确禁止相关芯片出口。 欧美日这些主要汽车生产国立刻反应极其激烈,各种高层磋商、紧急谈判接连不断,这种强烈的震荡在稀土领域其实还没出现过。 要是中国稀土真的卡死了,西方国家的反应一定比芯片还要大。可事实是,稀土出口虽然管理严格,但“该批的批、该走的走”,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供应中断。 其实,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稀土政策一直是“以我为主,灵活应对”。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往往采取的是一种“名义管制,实质灵活”的方式。 比如,政策层面上加强审批、提高出口门槛,实际上只要合规、符合流程,企业还是能正常出口。这种做法既能回应国内对资源管控的需求,又能避免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弹。 对外表态上,中国一直强调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这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一贯立场。 现在美国财长公开说中国没有真正实施稀土管制,其实也是在为美方争取谈判筹码。美国近年来在高科技领域不断加码对中国的限制,从半导体到新能源材料,步步紧逼。 中国则一直采取“你来我往、以柔克刚”的做法,有时候风声很紧但实际动作却很谨慎。毕竟,稀土这种战略资源,短时间内谁也离不开谁,彻底断供对双方都没好处。 美国财长的说法,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稀土政策的高明之处。名义上有管制,实际上灵活操作,不但稳住了国际市场,也为后续的中美谈判留下了空间。 以后类似情况还会反复上演,只要国际局势没根本性变化,中国大概率还是会坚持这种“不动声色、以变应变”的策略,让对方永远猜不透下一步会怎么走。 参考资料:中方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是否已经开始生效?外交部回应 2025-10-28 15:50·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