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变脸”可真快! 中美吉隆坡刚谈妥,美国又变脸,美财长通告全球,将继续针对中国!美财长贝森特强调,“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其中又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这两天中美双方在吉隆坡沟通谈判,本来还坐在一起好好说话,说好要加强沟通避免误判,结果转头贝森特就放话威胁道,要继续卡我们脖子,死活不放松对中国的出口管制。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来个“急转弯”了,前脚刚达成某种共识,后脚就开始强化限制,时间点卡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早有预谋。 这回的吉隆坡会谈,原本外界还觉得有点缓和的苗头,双方都表示要加强沟通、避免误判,搞得好像气氛融洽,大家还能期待点新进展。 可没想到,刚说完要沟通,美国那边就开始通过官方渠道强调“出口管制不会松动”,还特意给全球通风报信。这种前后反差,已经成了近几年中美互动里的“常规操作”。 为什么美国会这样反复?其实答案挺直接,就是对中国的科技进步感到压力了。尤其是这几年中国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追赶速度超出了美国的预期。 美国一边嘴上说欢迎公平竞争,一边又不断加码各种技术限制,甚至拉上其他国家一起搞“小圈子”,就是生怕中国在高端产业链里占得先机。 出口管制本质上就是想把中国卡在产业链的下游,防止中国技术升级。可现实情况往往不是他们设想的那样,每次加码限制,国内的创新反而会更有动力,关键技术更是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 说起来,出口管制这事儿美国已经做了很多年。无论是芯片、设备还是高端软件,美国每次都说是为了“国家安全”,可实际上打压的对象变来变去。 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维持自己的技术领先地位。可世界早就不是几十年前那个格局了,中国现在不仅有自己的完整产业链,还在不断升级突破。 美国每一次加码,国内的创新氛围都会更浓,不仅仅是“卡脖子”卡不到,反倒变成了倒逼自主创新的“催化剂”。 你看现在,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领域,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在加速追赶,技术瓶颈一个个被突破,反倒让美国的管控目标越来越难实现。 很多人会问,既然美国一直在变脸,为什么中方还愿意谈?其实,这本身就是大国博弈的常态。谈判桌上该说的说,现实里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出牌。 中国很清楚,靠谈判换不到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去攻关。美国即便嘴上再怎么强调沟通、避免误判,实际行动还是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所以,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这条路,谈判只是过程,技术突破才是根本。美国的变脸,其实已经无法阻挡中国在高端产业上的发展步伐。 所以说,美国“变脸”已经成了国际社会的“常见病”,各国早就见怪不怪。中国只要稳住自己的节奏,坚定走好自主创新的路,美国再怎么限制,也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外部限制都让中国更有动力跨越技术门槛。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不管怎么升级,也改变不了中国科技崛起的趋势。 与其担心美国下一步怎么变脸,不如专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参考资料:美财长称中方没有实际实施过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中方回应.--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