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之所以很多小国。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愿意得罪美国,是因为一旦得罪美国,美国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国家,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对方也会想方设法的制裁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2025年的国际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委内瑞拉为例,这个曾经的“石油王国”,在美国制裁下的痛苦可以说是有目共睹。2025年4月,美国政府突然撤销了对雪佛龙公司在委内瑞拉运营的制裁豁免。 简单来说,就是直接逼着雪佛龙撤出市场,停止在当地的石油开采和投资。这一举措的后果非常直接:委内瑞拉每日石油产量骤降23至25万桶,几乎一夜之间让国家的经济运转陷入困境。 而石油收入,是委内瑞拉政府预算的“命根子”,三分之二的财政开支直接依赖石油出口。一旦产量受挫,政府开支自然受到严重影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甚至粮食和药品供应都面临巨大压力。 这只是冰山一角。到2025年,美国主导的针对委内瑞拉的制裁已经累计超过500项,从金融、能源到贸易各个领域无所不包。 这些制裁的累积效应非常惊人,据相关数据估算,委内瑞拉因制裁造成的经济损失约700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2024年该国GDP的12倍。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美国的制裁,这个国家的经济或许可以持续运行,甚至逐步复苏;但现实是,普通民众却要为政治博弈买单,粮食短缺、药品匮乏的问题让无数家庭陷入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介入显得尤为引人注目。2025年,中国康科德公司宣布在委内瑞拉投资10亿美元,建设浮式生产平台,并重新启动多口油井。这个举动不仅让石油产量逐渐恢复至108.4万桶/日,还使委内瑞拉1至9月的石油出口收入达到117亿美元。 可以说,中国的投资为委内瑞拉经济提供了关键支撑,也让当地民众的生活逐渐有了缓解的希望。这其中的含义,不只是经济上的,更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信号:在美国严厉制裁的压力下,中国选择通过实际行动,展现合作与互利的另一种可能。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事件对拉美国家的心理和政治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最新民意调查,拉美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度跌至-42%,几乎所有国家都对美国的做法表示强烈质疑。 相反,这些国家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国防和经济自主权,有12个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国防自主化,减少对美国军事和经济的依赖。 美国在委内瑞拉的威胁和制裁,让这些国家切身感受到了霸权主义的冷酷和赤裸裸的报复逻辑,也让“敬畏美国”与“信任美国”之间的差距愈发明显。 仔细分析,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小国面对大国,尤其是经济和军事实力极强的美国,自然会有所顾忌。 无论从贸易、投资还是外交角度,只要稍有不顺从,就可能遭到惩罚。而这种惩罚,不仅局限于制裁本身,还可能通过金融封锁、投资撤回、国际组织施压等多种方式形成链条效应,让小国经济受挫,社会不稳,政府政治成本增加。 因此,很多国家宁愿在一些问题上“得罪中国”,也不敢轻易得罪美国。与中国相比,美国的报复逻辑更直接、更具惩罚性,让人不得不小心翼翼。 然而,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就不重要。事实正好相反,中国在拉美的投资和合作逐渐显露出另一种模式——稳健、可持续、互利共赢。 中国康科德公司在委内瑞拉的投资,就体现了这种模式的典型特征:通过直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支持,帮助当地恢复石油产量,保障出口收入,同时减少对美国市场和制裁机制的依赖。 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经济恢复,还增强了拉美国家在面对美国施压时的心理和实际底气。这种合作模式,和美国以制裁、威胁为手段的传统霸权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中美之间的不同角色。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美国的这种报复逻辑,也在逐渐暴露其全球战略的局限性。一方面,美国以强硬手段施压委内瑞拉等国家,试图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这种施压导致了信任危机和区域自主意识的觉醒。 拉美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大国,不仅经济风险高,也可能让国家在政治上被动。于是,自主化、独立发展、甚至在必要时与中国合作,成为一种现实选择。 可以说,美国的短期强硬策略,在长期看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未能彻底控制局势,反而让其他国家更加警惕和疏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