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后,空腹血压多少才算正常?很多人放宽范围了,医生说实话》 一大早,刚从被窝

昌勇下 2025-10-29 20:47:54

《起床后,空腹血压多少才算正常?很多人放宽范围了,医生说实话》 一大早,刚从被窝里爬出来,灯还没开,先摸出血压仪按上一按——不少人已经养成这个习惯。可问题来了:空腹、起床时的血压,到底多少才算正常?最近,坊间传言四起,有人说“上压不超过150就行”,也有人言之凿凿,“老年人压高点没事”。真是如此?还是被这些“江湖传言”给绕晕了? 多数人看似知道血压的数值,却并不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很多人一看报个130、140,就松了口气,自语一句“还能活”,就安心去煮面了。可恰恰是这顿面,还没吃下去,血压已经悄悄攀高。中西医看这个问题,角度不同,结论却惊人一致:早晨空腹时的血压,才是窥见健康真相的一扇窗。 那扇窗外,是晴是雨,得看你有没有看懂这组数字。 据《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年第四期刊载的研究数据显示,空腹时的血压若高于135/85毫米汞柱,就已进入“高血压边缘态”。一旦超过140/90,那就是确诊的高血压了。这个时间点的血压,医学上叫“晨峰血压”,正是心脑血管事件最容易发生的时段。有研究显示,清晨6点到10点,是脑卒中和心梗的高发期。 别小看这几个小时,它就像武林高手刚出招,气血尚浮,五脏未稳。中医讲“阳气初升,阴气未退”,此时人体阳气一发力,血压就容易波动。若血管如老树枝,稍一抖动就易折,那可就不是“养生”那么简单的事了。 有人问,那是不是年轻人就没事了?我倒是想说句实话——“高血压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悄悄中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在2021年一项横向调查中发现,35岁以下青年人中,早晨空腹血压超过140的人数比例高达7.5%。这些人大多熬夜、饮食重油重盐、情绪起伏大,一问生活习惯,个个像江湖夜行客,日夜颠倒,阴阳不调。 中医认为,血压问题,本质是“肝阳上亢,脾虚湿盛”。肝火旺,则气冲头面;脾虚则水湿不化,痰瘀互结,堵塞经络。若再加上肾精亏虚,气血不足,就像一座失修的闸口,水流一来,血压自然蹿得老高。 很多人问我,“为啥我白天量血压还正常,一到早晨就高?”我常说,这就像一口锅,晚上熬了一夜的火,早晨一揭锅盖,热气直冲——这就是你的血压。夜间休息时,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血压自然下降。可一到清晨,交感神经一开工,肾上腺素一释放,心率加快,血压自然就高了。 问题是,如果你这口锅本身就“焦底”,再加上一点火星,那不就炸了吗? 所以说,起床后空腹的血压,是观察血压调控系统最真实的窗口。别等到头晕眼花才想起量血压,那时候,可能已是“内力走火”了。 说到这,有人忍不住问了:“那我爸妈七十多了,早晨血压150是不是就正常了?” 这其实是个误区。虽然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血压稍高在所难免,但“高一点”不等于“随便高”,也绝不是“放任不管”。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高血压指南都明确指出,老年人清晨血压理想控制范围应在140/90以内。如果早晨空腹血压超过160,那就相当于在心脑血管上安了一颗“定时炸弹”。 不信?看看2020年《柳叶刀·心血管病》上那篇横跨十年、覆盖东亚五国的研究,数据显示:清晨血压升高的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2.7倍。 所以,别再迷信“岁数大,压高点没事”的老话了。那不是豁达,是疏忽。 有人说,中医怎么看这事?咱们讲究“未病先防”,讲究“调而不治”。血压高不是病起之时才管事,而是平时养得好,气血调得顺,血压自然不高。 比如早晨起床,不要猛地坐起,更不要立刻下床。“阳气初动,宜缓不宜急。”醒来后在床上躺一两分钟,活动一下四肢,再慢慢起身。饮食上,清晨忌咸、忌寒、忌浓茶浓咖啡。这些东西一入口,血压就如蛟龙出海,直冲上来。 再说得通俗点,血压高这事儿,不是一朝一夕的江湖恩怨,而是日积月累的五脏斗法。你若天天熬夜、暴躁、饮食无节,血压就会像江湖中那位性情暴烈的大侠,动不动就翻脸,毫无征兆。 总结几句真话: 第一,起床后空腹血压理想值应控制在135/85以内。 第二,晨起血压是心脑血管事故的风向标,忽视不得。 第三,中医讲“养生贵在调”,血压稳靠平日养。 第四,别再拿年龄当挡箭牌,血压不等人,老少都一样。 这血压,就像一壶老酒,温着喝才顺口。太热太冷,都伤身。人活一世,最怕的不是敌人太强,而是自己太不在意。别等到血压高成“雷霆万钧”,才想起那句老话——早晨那口气,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底子。 调血压,先调人心。心稳了,气顺了,血自安然。 喝口温水,缓缓起身,天地之间,各归其位。这才是一天最好的开始。

0 阅读:90
昌勇下

昌勇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