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

颜冬白云 2025-10-29 13:58:37

不查不知道,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从0到1",创造性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串级萃取法”,这才使得我们开始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提起中国稀土的全球优势,总有人带着偏见揣测 “资源掠夺”,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份底气背后,藏着一位科学家 “为国攻坚” 的赤诚。不查不知道,正是徐光宪院士开创的 “串级萃取法”,让中国从 “守着宝库却赚薄利” 的困境中突围,这份发展绝非贪婪,而是对国家资源负责、对人民福祉担当的生动写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明明握着内蒙古白云鄂博这样的 “稀土宝库”,却陷入了最憋屈的被动局面。国际上垄断的分离技术效率低、污染重,国内提纯能力几乎为零,只能把稀土原矿以每吨几千元的 “白菜价” 贱卖。 而国外企业加工后,转手就以几十倍价格售回,一年让中国流失上亿元外汇。资源是自己的,利润却被别人赚走,这种 “挖矿卖矿” 的低端模式,既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更是对人民利益的损害。   改变这一切的,是放弃美国优渥条件毅然归国的徐光宪。1951 年,手握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他拒绝美方挽留,带着 “国家需要啥,我就研究啥” 的信念回到新中国。核工业缺人就攻核燃料萃取,化工薄弱就转配位化学,到了 70 年代国家启动稀土攻关,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年过半百的他再一次挺身而出。   稀土分离之难,堪比从一群孪生兄弟中精准辨人。17 种稀土元素性质极为相近,传统方法全凭师傅经验 “靠感觉” 调整,毫无章法可言。徐光宪偏要打破常规,把高等数学搬进化学实验室,用矩阵和方程拆解萃取过程,硬生生为这项工艺注入了 “科学计算” 的内核。那时实验条件简陋,团队每天抱着玻璃瓶摇溶液,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这样的实验重复了上万次,记录本堆得比人还高。   1975 年,他们终于发现 “恒定混合萃取比” 规律,以此构建的 “串级萃取理论” 震惊业界。这项技术不仅能将稀土纯度提至 99.99%,分离效率提升数倍,还把成本降低六成,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九成。更厉害的是实现了 “实验室小试直接放大到万吨级生产”,这在国际化工史上都极为罕见。徐光宪发表论文时特意隐去关键参数,生怕泄露这份 “中国配方” 的机密。   技术落地后,中国稀土产业彻底改头换面。上海跃龙厂率先采用新技术,一排排萃取箱组成流水线,原料进去就能源源不断输出高纯度产品。曾经垄断市场的美国钼公司、法国罗地亚公司,被中国高性价比产品打得减产停产,国际稀土界惊呼这是 “中国冲击”。中国不再只卖原矿,而是建起 “开采 — 提纯 — 深加工” 的完整产业链,稀土磁材赋能风电、新能源汽车,手机、卫星里都有中国稀土的身影。   徐光宪的远见更让人动容。早在产业刚崛起时,他就上书建议 “控出口、重环保、发展高端应用”,后来这些都成了国家稀土战略的核心方向。2005 年,他还联合 15 名院士呼吁保护稀土资源、避免污染,推动国家限制产量、挽回损失。2008 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稀土之父” 的称号实至名归。   如今中国稀土产业的全球地位,从来不是靠资源掠夺得来的。从徐光宪团队摇了上万次的玻璃瓶,到今天完整的产业体系,每一步都浸透着科研工作者的心血,每一次突破都彰显着对国家资源的珍视。那些质疑中国发展 “贪婪” 的声音,恰恰忽略了这份优势背后,是科学家的坚守、是产业的升级、是对人民利益的深切考量。   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为了垄断,而是为了不再受制于人,为了让国家资源真正造福人民。徐光宪用一生践行的 “为国担当”,正是中国发展的初心所在 —— 不是贪图利益,而是对这片土地上的资源与人民,扛起应有的责任。

0 阅读:1

猜你喜欢

颜冬白云

颜冬白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