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32岁的茅盾出轨23岁的女学生秦德君。不久后,秦德君怀孕,茅盾一把将她搂在怀里,用温柔的言语再一次让她打掉孩子,殊不知,秦德君却吞下了200粒安眠药。 1985 年北京某书店,秦德君的回忆录签售会正进行。一位读者捧着旧版《子夜》上前,扉页 “茅盾” 二字笔锋锐利,是早年签名。 秦德君接过书,指尖抚过签名,突然轻声说:“这字我认得,他改我文章时也这样写。”全场安静下来,她从包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 —— 是 1928 年茅盾给她的改稿批注。 时间回到 1928 年东京的小公寓,窗外飘着雪,秦德君坐在桌前写短文。茅盾刚从外面回来,冻得搓手,却先凑过来看她的稿子:“这里的比喻可以再改改。” 他拿起红笔,在 “月光像纱” 旁边写 “月光如浸了水的棉絮,沉在巷尾”,字迹有力。秦德君看着批注笑:“还是你写得好。” 他却摇头:“你有灵气,再练练就成。” 那张改稿纸,秦德君后来夹在《雪莱诗集》里,藏了五十多年。同年春天,秦德君第一次怀孕,茅盾陪她去东京街头买安胎的补品。路过一家银饰店,他进去买了个小银锁,刻着 “平安” 二字,递给她:“先戴着,以后给孩子。” 秦德君攥着银锁,以为未来有了盼头,没察觉他眼底的犹豫。后来她去打胎,躺在病床上,银锁从领口滑出来,茅盾看到后,悄悄别过脸。 术后他没提银锁的事,秦德君也没问,只是把银锁摘下来,放进抽屉深处。1928 年深秋回到上海,秦德君在茅盾家门外等了三个小时。 茅盾出来时,身后跟着他的母亲,老太太看她的眼神像带着冰:“我们家不欢迎你。”茅盾没替她说话,只塞给她一笔钱:“你先找地方住,以后别来了。” 秦德君没接钱,从包里拿出那本《雪莱诗集》:“这个还你,里面的短诗我抄下来了。” 他接过书,没看她,转身就走,秦德君看着他的背影,眼泪砸在石板路上。 几天后,秦德君吞下 200 粒安眠药,被邻居发现送医。醒来时,床头放着一碗粥,是茅盾的妻子孔德沚托人送来的,还附了张纸条:“好好养身体。” 秦德君捏着纸条,心里五味杂陈 —— 这个女人,明明是 “情敌”,却给了她一点暖意。后来她才知道,孔德沚早就知道她的存在,却从没在外人面前说过她一句坏话。 1976 年,秦德君在图书馆偶遇茅盾的儿子沈霜。当时她在查旧报纸,沈霜在找父亲早年的 文章,两人聊起 “茅盾的文风”。 沈霜说:“我父亲很少提东京的事,只说那时候写东西很顺手。”秦德君没说自己是谁,只问:“你父亲有没有跟你提过,帮人改稿子的事?” 沈霜摇头:“没提过,他总说当年就顾着写自己的东西了。”那次见面后,秦德君偷偷给茅盾纪念馆捐了一批旧书,里面夹着那页改稿批注,没留名。 1981 年茅盾去世,秦德君在电视上看追悼会,手里攥着那个小银锁。银锁已经氧化发黑,“平安” 二字却还清晰,她对着电视轻声说:“你终究还是没给我答案。” 之后几年,她开始写回忆录,每天写两页,累了就翻那页改稿批注,像是在跟过去对话。 有人劝她 “别写了,免得惹麻烦”,她却坚持:“我不是要报复,是想让这段事有个记录。” 1990 年,秦德君的身体越来越差,却还在整理当年的书信。她给茅盾的家人写了封信,里面附了那张改稿批注的复印件,信里说:“只是想让你们知道,你父亲当年,也帮过一个年轻人。” 沈霜收到信后,给她回了信,说 “谢谢阿姨,我会好好保存这份批注”,却没提见面的事。秦德君拿着回信,笑了笑:“这样就够了,不用见面。” 1999 年,秦德君在医院去世,临终前,她让家人把小银锁和改稿批注一起火化。“这些东西,跟着我走,别留在世上让人议论。” 这是她最后的遗言。 如今,在茅盾纪念馆的 “文献特展” 里,偶尔会展出那页改稿批注的复印件,旁边配着说明“1928 年茅盾为友人所作改稿,友人姓名不详。” 没人知道 “友人” 就是秦德君,只有看过她回忆录的人,会在展柜前驻足,想起那个在东京雪夜写文章的年轻女子。 那段被刻意抹去的往事,终究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了时光里,提醒着人们 —— 历史的细节里,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悲欢。 参考:茅盾与妻子孔德沚的传奇婚恋——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08年,慈禧临死前一刻,太监看她马上不行了,赶紧给她喝了一碗海龟汤,吊着最后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