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双枪李林被日军围攻,不得已退到庙里。等日兵破门而入时,她假装昏死倒在

笑蓝说 2025-10-16 10:54:58

1940年,双枪李林被日军围攻,不得已退到庙里。等日兵破门而入时,她假装昏死倒在地上。   福建漳州李林纪念馆里,玻璃展柜中躺着一本泛黄的作文本。封面上“李秀若”三个字稚嫩却有力,翻开第一页,“为什么祖国不能保护她的儿女?”的字迹仍清晰。   这是1925年,十岁的李林在印尼爪哇写下的疑问,也是她爱国初心的起点。展柜旁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她的照片,从侨居少女到抗大战士,眼神始终明亮。   1915年寒冬,李林出生在漳州一个贫苦家庭。不到周岁,因家贫被侨眷收养,跟着养父母漂洋过海到印尼。   在殖民统治下的爪哇,华人孩子常被歧视,李林不止一次被同学嘲笑“没有祖国的孩子”。 每次受委屈,她都会躲在角落翻看养父母带的中国书籍,心里埋下回国的种子。   1929年,14岁的李林说服养父母,独自登上回国的轮船。站在甲板上,看着逐渐清晰的中国海岸线,她攥紧拳头:“我要为祖国读书。”   先是考入厦门集美学校,课堂上听老师讲甲午战争的历史,她常常红着眼眶记笔记。后来转到上海爱国女中,接触到进步思想,她开始参加抗日救亡游行,喊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   1936年,李林把名字从“李秀若”改成“李林”。她在日记里写道:“林中树木能挡风,我要做守护祖国的一棵松。”同年,经同学介绍,她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多了一重身份——地下党员。   她利用学生身份,在学校里组织读书会,向同学传播革命思想,培养进步力量。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李林主动向组织申请去前线。   出发前,她给养父母写了封信:“爹娘,国难当头,女儿要去打鬼子,若不能归,勿念。” 到达雁北抗日前线后,她从零开始学骑马、练射击,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也不叫苦。   战友们记得,她总说“男兵能做到的,我也能”,很快就练就了双枪射击的绝技。   1938年春季,日军对雁北根据地进行“扫荡”。李林主动请战,率领几名战士奇袭伪军马桩。   趁着夜色,她带着战士们摸进伪军营地,不仅缴获百余匹战马,还说服20多名伪军反正。 这次战斗后,雁北支队组建了第一支骑兵营,李林任营长,成为敌后战场少有的女性骑兵指挥员。   1939年冬天,李林与战友屈健结为夫妻。新婚第三天,部队接到紧急任务,李林收拾行李就出发,屈健塞给她一件新棉衣。   她却在途中遇到逃难的孩子,把新棉衣给了孩子,自己穿着旧袄在寒风中行军。 后来屈健回忆:“她总把别人放在前面,自己的事从来不计较。”1940年4月,日军集结1.2万兵力发动第九次“扫荡”。   此时李林已怀有三个月身孕,领导让她留守后方,她却坚持要去前线。“我熟悉地形,能更好地掩护群众转移,”她语气坚定,没人能拗过她。   4月26日,在平鲁县东平太村,李林骑着战马“菊花青”,带着骑兵营吸引日军主力。   战斗中,子弹击中李林的右腿和前胸,战马也倒在血泊里。警卫员想背着她撤退,她却推开警卫员:“别管我,快把文件送出去!”   她拖着受伤的身体,退到荫凉山顶的破庙,与日军展开最后的战斗。子弹打光后,她趁着日军靠近,拉响随身携带的手榴弹,炸死几名日军。   深知无法突围,李林摸着自己的腹部,眼里满是不舍。她轻声对未出世的孩子说:“孩子,娘对不起你,没能带你看看和平的中国。”   随后,她拿起最后一把手枪,对准自己的喉部,壮烈牺牲,年仅24岁。日军发现她的遗体时,也被这位女战士的勇气震撼。   李林牺牲后,战友们在她的口袋里发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怀表、钢笔交党费,衣物分给乡亲们。”   她牺牲时,身上只有几件破旧的衣物,没有任何私产。这份廉洁奉公的精神,让所有战友为之动容。   如今,在山西平鲁和福建漳州,都矗立着李林的雕像。每年清明,都会有群众和学生前来缅怀,献上鲜花。   厦门集美中学把李林的故事纳入校本课程,让学生们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山西平鲁烈士陵园里,李林的墓碑前,总有游客驻足,默念她生前喜爱的诗句:“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李林的故事,跨越了近百年的时光,依然激励着后人。她用24岁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大义,什么是巾帼担当。   在和平年代,我们或许不需要像她那样奔赴战场,但她的爱国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力量。 这位归国华侨女战士,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她的传奇,会一直被传颂下去。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她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牺牲时已怀有三个月身孕| 从小学党史)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