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秀燕不玩了,韩国瑜要出山?台中市长一句“不选党主席”,把棋盘直接掀翻。韩国瑜最近动作像热身。高雄一场造势,五千人喊“韩总救党”,脸书联署冲三万,韩粉还是那个味道。地方派系也动起来,云林张荣味、花莲傅崐萁,饭局一场接一场,气氛像回到2020前夜。 国民党主席选举的背景源于朱立伦任内连续挫败。2024年地方选举失利后,朱立伦早早宣布卸任,推动党内换血。2025年上半年,党务会议频频讨论继任人选,郝龙斌、罗智强等候选人陆续登场。卢秀燕作为台中市长,民调长期领先,本被视为稳健代表,本土派和中道势力寄望她出面整合。朱立伦多次公开邀请,强调她的地方治理经验能稳住大局。但党内深蓝和军系不满本土路线主导,暗中串联支持更激进人选。选举日期定于10月18日,党员投票前夕,党部气氛紧张,各派系拉票行动加剧。卢秀燕的动向成为焦点,她的决定直接影响候选格局平衡。整个过程暴露国民党内部世代交替的困境,年轻世代呼声渐起,却难敌老派系的根深蒂固。朱立伦的青年参政计划虽有推进,但基层党员更倾向熟悉面孔,导致选举进入胶着状态。 卢秀燕的退选声明在8月24日抛出,她明确表示专注台中市政,不参选党主席。理由直指美国关税冲击下,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她需留在岗位协助转型。这番表态打破党内预期,本土派瞬间失锚。卢秀燕的民调优势本可拉拢摇摆选民,她的缺席让郝龙斌的建制派支持减弱。党内分析认为,这反映她对党务风险的审慎评估,避免卷入派系倾轧。退选后,卢秀燕继续推动台中产业升级,处理供应链调整事宜,但党务电话仍不时响起。她与朱立伦的互动减少,显示出对中央布局的疏离。卢秀燕的决定虽合情理,却加剧党内分裂,本土势力转向观望,深蓝趁机扩张空间。选举进入尾声,她的缺席让郑丽文的机会窗口扩大,郝龙斌的稳健形象难敌激进诉求。 韩国瑜的动作在卢秀燕退选后明显加速。高雄9月下旬的社区活动吸引五千支持者,现场高呼口号,联署人数迅速突破三万。韩国瑜聚焦地方民生议题,强调基层动员的重要性,他的脸书页面留言区满是老支持者鼓励,风格直白热烈。这波声势延续2020年选举余热,深蓝阵营视他为救党象征。韩国瑜虽未正式表态参选主席,但频繁出席党务场合,回应党员关切。党内传闻他有意借此热身,瞄准更高位置。他的支持基础稳固于中南部选民,远超其他候选人的都市影响力。韩国瑜的策略接地气,避开抽象理念,转而谈及就业和物价压力,这让他的活动易获共鸣。选举期间,他的曝光度拉高深蓝票源,间接削弱郝龙斌的军系后盾。韩国瑜的回归迹象,让国民党重现2020年前的派系张力,基层党员期待他注入活力,但也引发本土派警惕。 地方派系在韩国瑜声势抬头时开始活跃。云林张丽善和花莲傅崐萁的圈子接连组织协调会,讨论选举策略。张丽善的云林势力注重农村选票,傅崐萁的花莲派系则强在原住民和军眷支持。这些饭局虽低调,却串联起国民党中南部骨干。云林会议聚焦预算分配,花莲聚会强调团结路线,两派均倾向韩国瑜的草根风格。他们的介入让选举从台北中心转向地方,党员投票率随之上升。张丽善的动作稳扎稳打,傅崐萁则更强势,推动军系向深蓝倾斜。这些派系的动向回溯2020年选举前夜,国民党内部资源重新洗牌。地方势力的参与虽增强凝聚力,却也暴露派系利益冲突,郝龙斌的建制派难敌这种分散拉锯。整体上,这些协调会为韩国瑜铺路,让他从高雄市长转型为党内关键玩家。 郑丽文的表态成为选举转折点。她在10月初政论节目中强调需要战斗型领袖,这番话隐约指向韩国瑜的风格。郑丽文的前立委经历让她在深蓝中获认可,她拉拢旺中集团和军系支持,弥补基层不足。节目播出后,党内耳语四起,有人指她借此换取副主席位置,布局长远。郑丽文的策略精明,她避开卢秀燕的稳健路线,转而诉求激进改革,这迎合党员对民进党执政不满的情绪。她的得票率在预选时已超预期,10月18日最终以50.15%胜出郝龙斌。郑丽文当选后,立即回应2028年提名人选可能包括卢秀燕,但传闻她更青睐韩国瑜。这让她成为韩国瑜的间接推手,深蓝势力欢呼,本土派却皱眉。郑丽文的崛起标志国民党向右转,党内平衡面临考验。 朱立伦的应对试图缓和分裂。他推出青年参政2.0计划,强调数字工具和国际交流,旨在注入新鲜血液。9月启动会上,朱立伦讲解数据图表,青年参与者讨论线上培训细节。这套布局注重社群网络,与韩国瑜的街头动员形成对比。朱立伦的计划虽有成效,却难掩基层对老派系的依赖。选举中,他的青年路线拉拢都市选民,但中南部党员更青睐韩国瑜的务实作风。朱立伦卸任后,转向指导角色,继续推动党内改革。他的努力暴露国民党世代断层,年轻世代虽活跃,却缺乏足够席次。朱立伦的策略虽理性,却在派系博弈中失势,党内左右互搏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