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当年接受采访时说过:商人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政治风险,因为经济上的账很容易算清

扬扬妈妈 2025-10-27 20:02:40

潘石屹当年接受采访时说过:商人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政治风险,因为经济上的账很容易算清楚,亏了钱不要紧,还可以赚回来。 这话听着像老江湖的通透,实则暴露了他对“风险”的片面解读——他只算经济账,不算社会责任账。1992年的海南楼市就是最好的例子,那时的他刚从石油部辞职,在海南砖厂倒闭后混进了房地产淘金潮,跟着人高息借贷1000万“炒楼花”,一楼签地皮六楼就加价卖,半年就赚上千万。 你猜他怎么从后来的崩盘里全身而退的?全靠5斤橘子。他硬闯海口规划局查资料被拒,听人支招买了5斤橘子送办事员,才拿到核心数据:海南18000家房企,海口本土人口不足30万,人均住房面积却高达50多平,是当时北京的7倍还多。数据一出来,潘石屹后背直冒冷汗,他太清楚“没有需求支撑的供给就是泡沫”,连夜带着100万本金撤离海南,留下600多栋烂尾楼和800多亿积压资金的烂摊子 。这波操作确实躲过了宏观调控的刀子,但也暴露了他“只避险不担责”的本性——他看到了风险,却没想着跟行业共渡难关。 到北京创办SOHO中国后,他更是把“避政治风险”玩成了生意经。2007年公司香港上市,赶上城市化红利,靠卖写字楼3年销售额冲到380亿,身家飙到300亿。可2010年限购令一出,写字楼散售被禁,销售额直接跌到109亿,他第一反应不是调整经营,而是立马转向出租模式。这步棋看似稳妥,却错过了房地产最后的黄金期,更埋下了后续的危机。 真正的争议在2014年开始发酵。他开始疯狂变卖核心资产,上海海伦广场、北京虹口SOHO连停车场都不放过,前后套现300多亿。套现后不投国内产业,反倒盯着海外市场,2019年差点把公司控股权卖给外资集团,最后因反垄断审查没成。更让人费解的是,他给美国两所大学捐了1500万美元,说帮中国穷学生,可谁都知道能去那上学的压根不缺这笔钱;反观国内,只给老家修学校花了几千万,零头都不到。 这里就得提个专业知识点了——商业伦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责任”,企业赚了时代的钱,就得对社会有回馈,而不是只想着跑路。潘石屹显然没懂这个理,他算准了政策调控的风险,却没算准人心对“国内挣钱国外花”的反感。疫情后SOHO中国租不出去、租金收不上来,他又把IP改回北京,网友能不炸吗? 对比下拼多多的黄峥你更清楚差距,人家拿出1000亿搞慈善基金会,靠平台帮百万农民脱贫,还拿了脱贫攻坚奖。这才是企业家该有的样子:享时代红利,担社会使命。人民日报点评得太对了,“没有使命感的公司再大也不是我们想要的”,这话简直是为潘石屹量身定做的。 他总说经济账好算,可有些账从来不是钱能算清的。海南泡沫他逃了,政策调控他躲了,可口碑这东西,丢了就捡不回来了。换作是你,会觉得这种“只避险不担责”的做法算真正的商业智慧吗?那些赚着国内红利却把资源转移海外的行为,真的该被容忍吗? 潘石屹的故事本质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部分商人对“风险”的狭隘认知——把政策调控当洪水猛兽,把社会责任当负担。可别忘了,房地产本就是“政策市”,宏观调控的本质是防泡沫、保民生,不是跟商人过不去。你借着政策东风赚得盆满钵满,风来了却只想自己躲雨,哪有这样的道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9
扬扬妈妈

扬扬妈妈

感谢大家的关注